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综合实力和支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
1-5月份完成高新技术产值9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00%。组织申报第一批省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全年目标新认定23家)。第一批市高品申报43只,获批42只;第二批市高新技术产品正在申报中。
(二)科技计划项目扎实推进
上半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5项,其中包括武进不锈“临氢装置用大口径厚壁冷轧不锈钢无缝管的研发及产业化”、亚玛顿“薄型化超高清显示器件用新型光电玻璃的研发及产业化”等17个省项目;佳德医药“高效低毒一类抗癌新药手性AL8326的合作研发”、耀华电机“基于机器人技术的闭式全数字伺服控制高速冲槽机研发”等18个市项目。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我区30个项目获得奖项,其中汉武智能、美玛特电子、贝格尔3家获一等奖,恒丰特导、诺德电子、元晶电子、威远电工、天瑞新材料5家获二等奖,武进不锈、船用电缆、曼淇威压力控制等8家获三等奖,获奖项目将于下半年签订市项目立项合同。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
围绕5.18活动,组织产学研出访加强与高校院所沟通交流,5月7日,组织旭荣、黑牡丹等天宁区纺织印染龙头企业赴东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谋求环保清洁工艺、智能化改造、新的纺织材料应用、纺织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交流;5月13日,组织辖区四药、常药、佳尔科等重点医药企业赴中国药科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
(四)组织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
今年5.18活动,我区征集了30多项技术需求,涉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贲德院士等20多位专家学者;拟有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合作的注射剂用二丙酸倍他米松微纳米晶体制备工艺研究项目、常州天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省中科聚合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天晟新材料研究院项目等5个重大项目在开幕式上签约,涉及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外资及人才项目;积极谋划天宁区分场活动,立足现有科技园区载体,围绕四新经济,准备组织开展检验检测产业园企业入驻、智能驾驶实验室落地签约、未来智慧城项目集中签约启动、市区重点项目开工等10场活动。
(五)深入开展党建活动
2019年5月,根据巡察整改要求,完成全部巡察整改任务,并完成区委巡察整改工作的报结工作。继续围绕“服务1+1,培育小升高”特色支部品牌建设,开展高企申报辅导服务,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天宁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与集聚发展。围绕“一学习两整治”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及“烟卡问题专项整治”两项整治活动。围绕作风建设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在班子层面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半年科技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区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92家,但和我区规模企业的总量来看,在全区的占比还很小,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先进地区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目标任务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天宁区创新环境距“创新创业环境最佳、高端人才集聚度最高”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
1.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三型企业”转变,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少于5家,民营科技企业60家,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不少于40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1%;推进贲德院士工作站、天晟新材料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指导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申报省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增企业研发机构20家。
2.重点推进创新型项目。按照“成果项目出效益、平台项目见成效、研发项目上水平、产学研项目求突破”的要求,争取研发和转化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指导企业挖掘重大科技项目源,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超前部署前瞻性技术,推荐武进不锈、亚玛顿、强力先端等企业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省重点研发项目,争取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深化科技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相关部门的联动,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切实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000万元以上。
3.推进创新园区建设。根据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创新型试点区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恒生科技园二期等园区建设;增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动力产业园等园区的集聚效应;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凤凰新城生命科技园扩能增效;加快实施未来智慧城、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园区建设;支持发展特色示范园区,着眼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具有楼宇经济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园区。
4.建设提升众创空间。按照“拓展空间、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互联共赢、塑造品牌、提升水平”的思路,发展一批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推进天宁高创、新动力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常州天宁新材料众创社区、新动力创业链条;提升恒生科技园、军民融合产业园、黑牡丹科技园为国家级创业平台;建设智能驾驶、健康养老等专业型众创空间;探索农业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建设。新增创业平台8个,其中省级以上2个。
5.加强产学研合作。紧扣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需求,加强与高校、公共创新平台、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等深度合作。实施好亚玛顿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四药与东南大学等一批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纺织印染、医疗器械、干燥设备等重点行业开展精准对接;支持在常高校加强与创新型园区、龙头骨干企业的协同创新;推进亚玛顿与阿联酋“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和耀华电机与德国联合研发等国际合作项目。
6.加强党的建设。采取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领会党和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通过“比学赶超”“结对竞争”,学习借鉴科技创新先进区域好的做法;通过参观考察、调研分析,找到补齐短板的新思路。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和锤炼,铸就一支讲政治、懂业务、能力强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加强特色支部品牌建设,继续打造“服务1+1,培育小升高”党建品牌。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