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天宁区民政局围绕“奋力推进现代民政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总基调,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深化改革创新。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十大民生实事”、重点改革任务等均已完成。
2019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科学规范的救助保障体系
1.常态救助规范化。7月1日起,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月人均850元,增幅8%,保障困难群众共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682户2229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636.12万元。在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强化“应保尽保、应出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累计办理停保48户62人,停发保障金4.47万元,调整132户计193人。继续深化低保专项治理,完成680名存疑重点对象清理工作,办理退保127人。累计向低保边缘对象282户584人发放救助资金50.76万元。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的补充作用,共对全区因病、因灾困难群体178户388人发放救助款22.49万元。
2.特困群体救助高效化。按照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全区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为标准,明确2019年全区农村五保休养标准为年人均1.4万元。全区城市三无人员、孤儿及监护缺失儿童救助标准从月人均1600元提高至1800元。截至目前,全区有农村五保对象59人,集中供养率达97%;有城市三无人员45名,救助孤儿及困境未成年人11人。累计发放农村五保供养经费82.9万元,城市三无人员救助金53.75万元,孤儿及监护缺失困难儿童基本生活补助金16.14万元。
3.慈善救助温情化。全区17家慈善超市共在元旦、春节和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配送价值48.75万元的生活物资,直接惠及生活困难家庭2911户。慈善助孤、助残累计救助103人,发放救助资金30.9万元,助学两批合计44人,发放助学款30万元。9月以“不忘初心、益旗引领”为主题,开展慈善月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垂范,全区共筹得39.8万元善款,区镇两级慈善组织全年共募集善款185.8万元。
二、深化优质现代的养老服务体系
1.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着力推进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指挥平台服务扩面工作,完成雕庄、红梅和青龙街道3个站点建设,由安康通正式接收运营,郑陆镇援助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全部纳入智慧养老服务指挥平台,品牌连锁覆盖100%。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青龙街道青竹苑社区1家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新增兰陵街道浦北社区、雕庄街道清溪社区等10家助餐点。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分别达76.7%和50%。至10月底,高质量完成了1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室适老化改造工程。接收上门服务居家老人数12600,占比10.2%。
2.拔高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今年,我区新增金鼎老年护养中心、兆丰老年公寓和慧享福养老服务公司3家社会力量运营养老机构,全区养老机构24家。新增养老床位474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占比达71%。着重强化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了“安全咨询日”、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题培训、应急演练等系列活动3场。每季度开展新增政府援助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工作,并形成测评报告,作为评估服务质量、保障政府资金使用效能。
3. 推进养老“医养融合”发展。7月,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天宁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养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养老机构以新设护理院、医疗站等模式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今年新增3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机构医养融合率达到50%。截至目前,共计新增护理型床位306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9.48%。开展第二届天宁区养老服务业人员技能比赛,组织辖区养老服务人员50余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及技能比赛,着力打造养老从业人员护理专业技能水平。
三、活化良性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
1.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今年,着眼基层社区减负增效的整体目标,在青龙街道、红梅街道试点“大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种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试点工作,试点分别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和社工专业服务的集成进行探索,厘清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将政务、居务适当分开,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和自治功能的回归。目前青龙街道横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居务中心正式运作,其中,便民服务中心设5个综合窗口,为10000多户社区居民一站式办理7大类政务服务;居务中心打造“全·龄距离”服务品牌,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红梅街道成立美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部分社区社工转入中心,在专业团队指导下专门从事走访居民、策划与提供专业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的问题发现与服务机制,提升为民服务成效。
2.牢筑基层民主制度。在民主自治领域,制定《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常天社办〔2019〕1号),按时序进度推进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修订工作,在1季度试点工作基础上,年内将实现全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修订100%。在“微自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微实事”项目。立足居民自治项目化,注重公共事务“民事民议民决民办”,充分发挥“微自治”作用,以项目化形式撬动居民自治,如红梅街道北环社区引导居民通过议事协商途径解决排水管道堵塞问题,青龙街道阳光龙庭社区引领居民自治小组开展楼道环境治理项目,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提升居民满意度。
3.持续打造新型队伍。着眼社工队伍职业化发展方向,作为全市试点,着力构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针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涉及到的员额管理、人员配备、职业培训、岗位职责、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每个关键环节,在主动学习借鉴镇江经验的基础上,更紧密结合天宁特色,形成职业体系建设“1+6”系列文件。目前,各环节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也将在我区召开。加强与高校和专业社工机构的联动与合作,依托各级社工实训基地,为社工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全区第二期领军型人才培训班顺利结业,15名学员在导师引领、沙龙讨论等专题培训中进一步学习前沿理念、更新工作方法,并结合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思考与实践,提交了高质量的研讨论文,学员汤亚平获评“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109名社工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等级考试,全区每万人持证数达9人。举办天宁区“追梦新征程 社工在行动”社会工作宣传周主题活动,宣传社会工作理念,展示社工风貌,并对10名天宁区最美社工、7名社工领军型人才培训优秀学员进行表彰。
四、优化标准优质的社会组织体系
1.引领发展社会组织党建。联合驻常高校对我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研讨,初步形成并启动“融益天宁”社会组织党建融创园项目,开展“融益党课”、“社区实践”、“季度分享”等多场专题活动。目前,我区共有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646家,其中,单独建立党支部的7家,成立联合党组织1家(共覆盖8家社会组织),今年新建党支部1家。
2.培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对承接区级公益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开展评估,由专业团队对项目的实施、活动的开展、财务的规范等事项进行详细的走访沟通,并对项目执行提出建议,有效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组织50家社会组织参加市“一起来,益起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启动仪式,有28个社区项目入选,位居全市前列。年内将启动2019年度区级公益创投活动,重点扶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
3.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积极落实省、市规范化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年检程序,加强财务审计检查的力度,完成近600家社会组织网上年检工作;启动区属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加强指导培训,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五、细化全面专业的专项事务体系
1.婚姻登记服务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结婚登记2058对,完成离婚登记611对。天宁区婚姻登记管理系统完成专线改造,顺利接入全区电子政务外网。
2.区划地名合理运作。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有序开展,完成《天宁区行政区域图》编撰并印制1000份发放至全区各单位部门。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录》等天宁部分词条的撰写。完成2015年—2018年间120条新增地名的多媒体拍摄工作。启动全区不规范地名专项整治工作,排查不规范地名清单10条。
3.殡葬改革成效显著。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区殡葬领域突出问题的调查摸底与上报工作。制定《关于做好全区殡葬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展清明期间祭扫活动的安全巡查,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落实殡葬惠民政策,截至10月,共计为171位特殊困难群众办理了基本丧葬费减免。
六、硬化高质量的民政能力体系
1.高站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局党组于9月20日召开主题教育动员会,启动主题教育、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以来,将思想重点措施系统融合。学习教育上,党组班子开展个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心组累计学习5次、“一把手”领学2次,集中研讨3次,开展“三学活动”3次。支部开展利用“三会一课”等形式学习6次,现场教学4次,主题党日活动2次。调查研究上,制定3个调研课题,开展“四不两直”调研8次,开展座谈会3次。检视问题上,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2次,走访了重点服务对象20余人,征求机关干部、街道、社区意见建议11条。整改落实上,对标区委“1+8”文件,梳理涉及民政的11项整改任务,形成了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党员义工365”志愿活动4次。
2.高标准狠抓巡视整改工作。
省委第八巡视组于2018年8月至10月对我区开展了巡视,并于今年1月4日进行了反馈,民政局党组成立了专项整改工作小组,主动认领了郑陆镇养老机构缺乏、社区干部事务繁重的2大问题,梳理出8条具体整改内容。截至目前,累计将郑陆镇3131名需服务的老人信息纳入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开展政府购买为老服务扩面工作,累计新增扩面719人。牟家村颐养园完成外部电梯加装,完成对锦园生态养老中心办理民非证书的变更手续。已清理社区准入事项清单外的6个系统、1个app、2个公众号、各类工作台账18项。政、居务分离试点均已正式运作,有效减轻了社区干部负担。
3.高要求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今年,在推进村(居)民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工作中,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扎实开展村(居)民自治等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分工和责任。根据方案,对村(社区)基层的“涉黑涉恶”情况开展了维持数月的“拉网式”排查,以部门联动的形式加强对村(社区)两委成员的背景联查和日常监督,对收集的问题及时梳理,建立管理台账,对前期排查出不符合两委成员任职条件的,已严格按程序终止职务。坚决执行民政领域涉黑涉恶线索月报制度和工作宣传制度,以全要素网格为依托,宣传相关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指标还要治本,我们立足强化村务监督和村(居)五务公开,发挥民主评议作用,规范村民委员会成员用钱用权行为,有效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协力推进扫黑除恶。
2020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打造优质的养老服务
一是提升高质量养老服务。养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1%以上,接受上门服务老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2%以上。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50%以上。新增1家日间照料中心。继续对1000户有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以及有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进行生活设施无障碍改造。二是完善养老服务城乡资源配置。依托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平台,继续扩大平台覆盖面和服务老人数量,积极推进天宁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喘息式服务。拓宽养老服务融资渠道,扶持更多社会资本进驻农村地区养老市场。通过政府、第三方社会组织、目标客群等各类途径对于养老机构实施综合监管,全面加强养老服务政策指导、质量监督,持续开展养老机构质量服务提升行动。三是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模式。探索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试点承接运营街道级中央厨房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范围面向全街道,形式包括站点就餐与配送上门相结合,服务对象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以及辖区其他援助服务以外的老人。
二、继续深挖新型的治理活力
一是持续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在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继续探索优化社区治理架构,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引导多元主体通过议事协商等多种形式自我管理,试点推进“社区营造”“社区合伙人”等自治模式,引导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着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方向,深入推进社工职业体系建设,搭建社工成长阶梯,按照职业体系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充实社工队伍,储备人才梯队。深化“研训一体”培养模式,依托各级社工实训基地,分层分类策划社工人才培育项目。通过“社校共建”、项目督导等模式,进一步发挥社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社工队伍专业素养提升。三是聚力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建设,依托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开展能力建设培训项目,持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由“无序发展”走向“有序提升”。通过项目引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区服务领域,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项目,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培育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品牌,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三、继续编制绵密的保障网络
一是贯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着力将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以及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等特困群体的救助提标扩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深入开展全市低保专项治理活动,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出尽出”的动态管理,努力提升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围绕慈善助学、慈善大病医疗保险扩面及慈善超市等重点救助项目的落实,扎实做好慈善救助工作,惠及广大困难群众。
四、继续推行专业的专项事务
一是将殡葬整治推向深入。2020年,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入攻坚克难、全面整治阶段。围绕深化清理,详实方案,扎实措施,强力推进,确保清理整治显实效、出成果。二是将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有效转化。启动镇(街道)地名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确保完成《江苏省地名录》、《天宁区地名录》编纂工作。三是全面整治不规范地名。在切实掌握全区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基础上,开展部门协作,加大落实力度,全面完成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