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7月20日,继省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司法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后,天宁区不断提升对“矛盾不上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新方法、新举措。
一是对接机制全面覆盖。主动与区信访局对接协商,确定郑陆、青龙司法所及三个社区为试点单位,实地调研,摸清情况,听取基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受案范围及工作流程。区级层面,在区信访局接待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驻专职调解员,将法律援助律师接待窗口也设在信访接待中心,确保每天有律师值班,为信访矛盾提供法律专业知识保障。镇街道层面,在郑陆镇设立派驻式人民调解工作室,其他六个街道将信访接待与人民调解合署办公,实现信访调解对接零距离。村(社区)层面,设立信访接待联系点,确保将矛盾有效化解在第一线。
二是导入机制强化处置。积极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用,为有需求或符合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注重使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平台,积极引导、指导群众使用平台申请调解,及时将矛盾纠纷导入平台。加强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工作协调配合。针对具体案件调处需求,适时安排律师介入,提供专业知识释疑解惑,提高调解效率。经调解不成,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群体性欠薪等劳资类信访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轨道,做到应援尽援,并及时导入仲裁起诉程序,同时进一步推进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工作。
三是矛调机制攻克难点。区政法委牵头,每月召开由综治办、信访局、司法局等多部门参加的信访维稳例会,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明确责任单位,组织力量集中化解。同时加大矛盾排查调处和源头治理工作力度,落实属地责任和主管责任,减少矛盾上行。加强诉调、公调等行业性调解组织对接,推动法院“调解前置”、公安系统调解员先期处置机制,通过情理与法理的融合促使息诉罢访。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引导当事人合理合法解决,并配合做好稳控工作,避免事态扩大。
四是长效机制共治共建。成立重大突发性信访事件化解法律专家库和调解专家库,组织律师和公检法部门专业人员参加。结合全区全要素网格化全省试点工作,将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下沉到基本网格和楼道,及时发现信访苗头纠纷。整合全区三官两师进社区(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心理咨询师)资源,吸纳“社区管家”、“和谐促进会”、“合心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参与调解,形成化解矛盾共建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