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关于印发《2018年常州市天宁区中医
工作要点》的通知
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2018年常州市天宁区中医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常州市天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年4月2日
2018年常州市天宁区中医工作要点
2018年全区中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中医药工作部署,以“高质量”为根本要求,以“培育特色、传承创新、提升服务”为主线,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全面推进《中医药法》贯彻实施
继续做好《中医药法》学习培训、执法监督和贯彻实施等工作。落实《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适时组织培训和监督检查,对我区中医诊所备案单位进行调研督导。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法》宣传活动,发挥媒体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法》,支持中医药发展。
二、扎实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工作。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等文件的颁布实施,对基层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也得到了调整,今年,我区被确定为复评单位,各单位要根据新的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加快建设步伐,随时做好准备,6月份接受国家复评。
(二)加强基层中医示范项目建设。做好省级中医专项资金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并加强对入选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入选单位要根据文件要求,从组织管理、科室设置、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全面加强建设,做好复评、验收的准备。
(三)持续强化基层中医药工作。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达到提升工程考核评价指标。城乡每万居民拥有0.8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镇卫生院(各中心)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本机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且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00%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师岗位或规范化培训,50%以上的非中医类别卫技人员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覆盖率100%,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按期通过绩效考核。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达到市定标准的中医综合服务区覆盖率≥10%。各乡镇卫生院、各中心在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一体化管理,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同时,系统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培训,做好中医药特色人才和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西学中”、推进中医师承教育。选拔优秀人才,推荐市级名中医。开展区级名中医的选拔。举办一期中医护理培训班,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和经验做法。
(五)继续打造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鼓励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坚持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临床疗效。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积极开展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康复后期患者的中医特色康复工作,并提供有效的中医康复知识咨询与指导。探索建立中医经典病房、中医经典科室。
(六)加强中药药事管理。强化中药饮片质量全程把控,开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专项督查。严格处方审核调剂,加大处方点评力度,规范推进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做好用药监测和报告,确保合理用药。加强对委托中药饮片代煎代配服务质量监管。转变中药药学服务模式,从“以药片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加强临床中药师培训和合理配备。
(七)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依托雕庄、茶山2个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完成不少于600人次的培训。各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提供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运用4类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5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6类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依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万人成长计划”试点工作。
三、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一)进一步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60%。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实施,设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探索按需提供中医药签约上门服务的有机融合,推动家庭医生中医药个性化签约服务。
(二)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作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体质偏颇人群,制定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针灸、推拿、膏方、拔罐、穴位敷贴、药浴等个性化健康干预措施,扩大“治未病”服务项目。
(三)探索发展中医药与养老、康复等服务的有机结合。能够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和中医药理论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促进中医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推动中医药应急和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中医急诊工作,加强人员培训,促进急诊急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做好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管
(一)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通知》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管,加强中医病历、中药处方、中药饮片、传染病防治和感染防控监督执法等专项检查,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二)加强准入管理。根据中医药法及配套政策文件,做好中医诊所备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相关工作。
五、积极弘扬中医药文化。
加大中医药文化惠民力度,组织开展第八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活动,第五届全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推动“岐黄校园行”和“中医中药中国行--省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鼓励中药文化科普作品创作。推动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宣传质量。
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的实施工作;接入并使用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收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服务,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中医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完成中医各类信息化的报送工作。
七、推动中医药多方位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主动在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养生保健、产业开发、文化发展等方面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