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天宁区司法局积极推行基层多元共治法治创建,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型矛盾纠纷化解组织,融合社区自治与居民德治,全力健全法制、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法治天宁”提供全方位保障。
一、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一是将普法与民主管理和村居建设等基层自治有机结合,全面落实“四民主、两公开”,青龙街道彩虹城社区荣获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称号,茶山街道清凉新村第一社区、兰陵街道浦前社区、红梅街道聚博花园社区等61个村(社区)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二是常态化开展“三官两师进社区”活动,宣传法治理念,服务社区居民。活动开展以来,35个试点社区的“三官两师”共进行法律咨询70余次,法治宣传120余次,开展法治讲座36次,并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20余次。三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开通社区(村)法润民生微信群,加强村(社区)法律顾问线上线下双融合,覆盖率达100%。编制天宁“便民大地图”中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点部分,已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天宁智能政务服务系统同步上线,“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初见规模。“法润郑陆普法日”活动获得《法制日报》的报道,基层普法品牌得到有效宣传。
二、强化自治管理,实现社区矛盾“调得了”、“不上交”。一是加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促进“枫桥经验”本地化发展。依托天宁区创新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落实群防群治责任制,及时处理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现全区社会(村)调解员404人,普法志愿者59人,民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9%。2017年,《人民日报》以专题通讯的形式,刊登了题为《常州天宁区“和谐促进会”促和谐》报道,介绍了我区在社区设立“和谐促进会”社会组织的经验做法。2018年7月,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相继刊载了我局精心打造的题为《“社区管家”管出平安和谐》、《社区管家专管居民小事》的新闻,报道了天宁区红梅街道20个社区全部设立社区管家,专管居民“小事”的先进事例。2018年6月,人民日报刊载《“民情茶座”话民情》,报道了天宁区兰陵街道开设的“民情茶座”调解群众纠纷、收集群众意见、解决居民提议的事迹。二是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增强面向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培育发展天宁区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35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其中,法宣专业型社会组织常州合心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首次成功申报全市公益创投的“‘微笑妈妈’妇女法律帮扶”项目。另有3家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成功承接区司法局与团区委组织的法企同行、12348法律服务队、青少年心理疏导等项目。出现和谐促进会、合心公益法律促进会、陈江华律师工作室等一批基层司法领域的优秀社会组织。截止目前,天宁区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共在社区开展法律咨询30场次,开展法治讲座50场次,组织法律沙龙8次,开展个案服务20次,服务群众达3000余人次。
三、夯实基层德治基础,打造德法相辅相成的新社区。一是举办主题活动,宣传良好道德风尚。2017年,开展一系列“美好城市·德法相伴”活动;2018年,组织参加首批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评选。通过近距离联系居民群众,弘扬德孝文化,宣扬仁爱孝悌、友亲睦邻、夫妻和睦等道德价值理念。二是助力家庭文明建设,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会同天宁区法院共同制定出台《家事调解员工作规则(试行)》,选聘43名人民调解员组成了家事调解员队伍,定期举行幸福婚姻大讲堂活动。组建“五老”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注重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等道德感化手段的应用。三是搭建群众主动参与平台,丰富“天宁特色”法治文化。以“社区天天乐”、“幸福广场”等文化载体举办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演出。兰陵街道人民家园社区开展法治“微讲堂”普法进社区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居民法治意识。法治微电影《守护》、《破茧》获得居民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