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07年,全区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天宁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打造“五大高地”的总体部署, 以“重大项目推进年”、“城市管理推进年”、“作风建设推进年”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0.10亿元,下降35.5%;第二产业增加值63.45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62.69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58.72亿元,增长28.8%。产业结构进一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0.1:54.4:45.5调整为0.1: 51.9: 48.0,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地方财政实力也同步增强,财政总收入达到4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20.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4.0%。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8.0%;教育支出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
[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8.85%。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20.95亿元,增长25.9%;重工业完成产值104.61亿元,增长15.4%。民营工业经济全面增长,其中私营工业、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224.93亿元,增长19.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实现利税16.99亿元,增长47.2%;实现利润10.07亿元,增长49.5%,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2%。
规模企业数量增加,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列统企业达到487家,比上年净增41家。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80家,比上年增加19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达4家,比上年增加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区工业的80.8%、81.4%、87.0%和88.6%。
工业经济总量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机械、服装、化工、建材,
建材五大行业全年完成产值138.32亿元、63.28亿元、56.09亿元、21.94亿元和9.07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工业的42.49%、19.44%、17.23%、6.74%和2.79%。以源畅光电、亚玛顿光伏玻璃为代表的光伏产业雏形初现,伊顿森源电气、西电帕威尔电气等机电项目加快发展,旭荣针织、黑牡丹纺织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纺织取得新的成效,为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36675
-7.42
火电
纱
吨
57914.26
155.91
布
万米
27667
30.42
棉布
24475
34.85
混纺交织布
1597
3.7
纯化纤布
1595
4.66
印染布
16488
-3.15
服装
万件
7042
-5.65
家具
件
117163
20.65
木制家具
91963
23.54
软体家具(包括床垫、沙发)
24910
9.89
纸制品
572
-36.51
颜料
968
6.02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803
79.24
塑料制品
7409
-27.08
泡沫塑料制品
3627
-53.65
日用塑料制品
521
-17.95
锁具
67
97.06
轴承
1538
12.92
小型拖拉机
辆
17630
64.31
交流电动机
千瓦
29497
32.97
变压器
千伏安
1798810
36.8
[FX:PAGE]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00.13亿元, 比上年增长33.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6亿元,比上年下降33.96%; 服务业完成投资74.17亿元, 增长113.75%, 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成74.1%。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二产结构得到优化,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占二产的比重为28.04%,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 开发总量继续增加,供应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32%。年底在建商品房施工面积达306万平方米,比上年未增长63.64 %,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8.2%; 本年竣工面积67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97.06%。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6.5亿元, 销售各类商品房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 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31万平方米, 比上年下降70.86%。
[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贡献份额不断提升。全区实现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341.69亿元,利税总额5.39亿元,利润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52.6%和74.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GDP的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占社会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48.0%、59.4%、和45.9%, 比上年上升了2.5、8.2和5.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8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 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2.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均位于全市第二位。服务业功能布局不断得到优化,形成了以文化宫、红梅公园为核心的城市商务商贸板块;青洋路、中吴大道沿线的物流板块;兰陵、红梅等相关区域生态居住区城市次中心商业板块。品牌企业不断成长,麦德龙、欧尚等世界著名企业开业,大娘水饺、红星家俱、丽华快餐等一批知名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大润发超市零售额达到5.38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大卖场单体店零售额第一的位置。
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全年市场成交额279.19亿元,增幅达39.5%,十大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155.23亿元,增长22.0%,占全区市场成交额的比重达55.6%,红星美凯龙、金三角小商品市场、东南陶瓷城、中凉汽摩配交易市场、钢材现货市场成交额都超过了10亿元。
对外贸易相对平稳,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自营出口16.01亿美元,增长6.6%。
[招商引资]利用外资量质并举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6543.4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190.8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8%和51.3% ,增幅分别创历史新高, 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67799.68万美元。23个新批外资项目中,总投资上亿美元的大项目2个,超1000万美元的14个, 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利用外资1400万美元以上, 当年注册当年到帐率超过55%。呈现出项目规模大、外资到帐快、引资领域广、外资结构优的良好势头。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整体实力稳步增加。全区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逐年提升,成为引领地区经济持续加快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对全区GDP的贡献份额达到96%。全年新增民营企业1422家,个体工商户5168户,注册资本7.8亿元。
[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建设发展健康,园区定位、产业布局更加明晰。市、区当年对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15亿元,累计开发面积15.78平方公里。园区集约水平不断提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2007年开发区实现社会经营总收入499.6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59.73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1.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4亿元, 比上年增长52.7%;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 其中工业项目9个,新增内资企业102家, 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87亿元; 全年实现新批合同外资20131.8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970.63万美元,自营出口41483万美元,分别占全区的55.1%、85.4%、25.9%。
二、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98家, 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2.3亿元, 同比增长44.1%。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的比重达1.6%; 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 ,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31项,同比增长160%,其中申报国家支撑计划的2项,申报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省高新技术研究项目2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1123.5万元, 比上年增长290%。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合作项目27个,合同金额3500余万元,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今年完成专利申请477件,授权203件。
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新成绩,2007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2293人 ,其中海外人才10名,办理异地人才流动共80人,市内人才流动共1270人,为1023名大中专毕业生鉴定了就业协议,全年帮助企业共申请人才专项资金32.2万元,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区域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全区共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5所,其中普通中学3所(完中2所),小学21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共25772人,比上年增加1210人,教职工人数1436人,其中任职教师1269人;各类幼儿园28所,在园儿童8194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74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均达到100%。全区还拥有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14所;保证了外来流动儿童的就学。2007年天宁区首批进入省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行列,新创省级示范幼儿园8所,全区省级示范幼儿园已有15所。顺利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博爱小学、光华学校综合楼落成使用,虹景小学、香梅小学筹建实施,博爱小学与怡康小学实施联合办学,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幼儿教育多元化办学迈出新步。省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挂牌成立。
[文化体育]努力提升文体工作内涵。建立了区、街道、社区文体设施建设数据库,加快推进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区群众文化体育艺术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第一轮普查。着力培育各级文体骨干队伍,实施“一点一品”文体示范工程。成立区体育总会,天宁书场、天宁画廊建成开放,成功承办“阳光伙伴”全国少年体育竞赛江苏赛区活动,积极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卫生]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79个,其中医院1所,门诊部、医务室76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1个 ,村卫生室23家 ,个体诊所48家。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7人 ,其中高级职称27人, 中级职称239人, 初级职称440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54人,护士(师)293人。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2.4‰,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99%,妇女病普查率96.62%,儿童“五苗”覆盖率99.9%以上。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改善, 2007年天宁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 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6867人, 参保率为100%。国家级农村中医先进区通过验收。
[社会保障与救助]高度关注民生,社保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年净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935人;社保基金征缴率在96%以上;“知青半家户”及城镇老年居民全部按规定落实养老补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展,有37595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管理率达92.5%;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推进, 7018名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问题全面解决,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全面落实。
社会救助积极开展,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381.1万元,定期社会救济对象2790户5858人;在全市率先成立天宁慈善分会,开办慈善超市19家,社会捐赠接收站、点46个。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各类善款1766元,为困难群众发放善款429万元。年末拥有收养类单位9个,床位数610张,在院人数460人。17个法律援助中心(站),共义务接听受法律咨询电话634人次,受理援助案件202件,结案190件,接受来访人数485人次。
[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动力增强。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56个,社区居委会成员人数268人,其中女性210人;村委会39个,村委会成员人数134人,其中女性80人。加快推进社区的整合,全面完成社区换届选举,新当选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比上届提高27%;高起点、高标准地建好社区服务平台,年内建成2000平方米的红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新增办公活动用房2500平方米;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5.92万人,户籍人口37.3万人,总户数130863户, 出生人口3049人,出生率8.19‰,死亡人口1977人,死亡率5.31‰,人口自然增长率2.88 ‰,男女性别比98.44:100,计划生育率达99.6%, 独生子女率为74.98%, 优质服务率85.6%, 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率92.9%,群众满意率98.5%。省级“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项目区”建设扎实推进,怡康人口文化园建成开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区净增城镇就业人口81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375人,再就业重点援助1488人,吸纳苏北劳动力2810人,对口交流136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65人,再就业培训6510人,共为4446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共为符合条件的8634人申请了社保补贴809.22万元。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全区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792元,比上年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9元,人均消费支出137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10.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9966元,比上年增长11.4%。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观。狠抓拆旧建新,全年实施动迁项目91个,完成50个,动迁3370户,面积173万平方米。全市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兰陵片动迁全面启动,新建和改造竹林北路、离宫路等到道路8条,完成故园里等4个总面积14万平方米老小区和正素巷等82条23万平方米背街里弄综合整治,新建青山湾、金百国际、乾盛兰庭、紫云苑、朝阳花园三期等住宅小区和安置房200万平方米。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在全市率先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快绿地建设,共新增绿地面积70.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2公顷,植树100万株,铺种地皮植物10.9万平方米,盆栽草花3万盆。
[水利建设]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全区共展开工程项目18个,工程投资5300万元。对采菱河、青锋浜、贺家浜、前浪浜等7条河道进行了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横塘浜东支清淤和三宝浜护岸、采菱港护岸3个工程已全部完工;对丽华一村、北环新村等城市洼地除涝工程投资了300多万元,铺设管网3620米进行改造;对白荡河、解放村许家段、常州医药技工学校、关河里等4个受涝地区实施了防汛应急整治工程;共完成三宝浜、白荡浜、青锋浜等8条河流的清淤工作;河道长效管护得到了加强。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以水环境为重点的各项整治工作全面开展,52家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按时完成,列入省专项整治名单的60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搬迁印染企业5家,拆除燃煤锅炉22台,安装油烟净化装置21套,全年共削减排放COD 2390吨,二氧化硫480吨,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天宁区统计局
二00八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