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1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坚持发展争先、民生优先、服务领先,集中精力实施“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品质之区”总战略,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取得了科学发展的新业绩、和谐稳定的新成效,实现了天宁“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结构调整打开新局面。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0.63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其中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11亿元和229.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9.8%。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0∶36.1∶63.9调整为0:34.5:65.5,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5.06%,按全区常住人口52.06万人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7351元。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61.76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4%和21.87%。主要税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6.85%、29.43%、14.63%。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7%,其中教育支出2.8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0.71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3.56%、26.39%、25.36%。
【工业】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314.38亿元,增长8.09%;重工业完成产值344.70亿元,增长31.06%。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260.08亿元,增长15.54%,其中私营企业完成产值229.79亿元,增长15.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373.14亿元,增长21.25%。。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55.48亿元,实现利税45.49亿元,利润总额32.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9%、26.11%、25.6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72.99亿元,较上年增长30.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5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82.16%。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3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75%上升到53.00%,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5.32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列统企业达236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亿元工业企业112家,户均规模2.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区工业的84.7%、84.8%、90.8%和87.1%。天晟新材和亚玛顿有股份成功上市,分别募集资金7.52亿元和15.2亿元, 为企业裂变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135.76亿元, 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总量位于全市第一,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3.89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4.1%和2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居民消费档次不断提升,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商品市场繁荣兴旺。截至年末,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801.39亿元,同比增长27.1%, 重点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常州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年成交额突破百亿元,达到158.0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236.05亿元, 比上年增长27.09%,其中工业投资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服务业投资200.59亿元,增长32.73%。民间投资全年完成17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1.59%下降至74.53%。工业投资结构优化,五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全区五大产业完成投资23.5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完成投资2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2%和23.17% 。市、区68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恒生科技园等12个超5亿元的大项目全面启动,中利科技一期等7个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凤凰新城“产城融合、水城一体”的美好蓝图加速绘就。
房产开发高位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投资14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8%,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9.62%上升至61.49%,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2.44%。其中住宅开发投资1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45%;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4.4亿元,比上年下降27.08%。商品房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658.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58 %,其中新开工面积197.97万平方米,下降23.89%;商品房竣工面积124.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2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0.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33%,其中住宅待售面积7.69万平方米,下降41.3%。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617户,个体经营户8064户,新增注册资金23.67亿元, 新增从业人员21500人。截止2011年末,全区拥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11891户,个体经营户25833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1%和19.8%。全区私营个体注册资本128.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8.6%。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3.83万人, 比上年增长1.9%。
【开放型经济】
外贸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自营出口25.14亿美元,增长23.0%。
招商引资结构优化。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81亿元, 比上年增长14.50%, 实际到账外资2.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0%。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个。世界500强企业大和房屋落户我区,丸运物流、实康污水等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项目成功引进天宁。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开发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9.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4%和39.21%; 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28719.2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5638.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9%。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政府科技经费投入0.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4%;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9.34亿元,增长32.88%, 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3.0%, 比上年提升7.7个百分点。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高新技术产品36只以及省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47项;申报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9项,获得各类扶持奖金5813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908件,较上年增长1.2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3件,占专利申请量的22.35%;专利授权434件,增长3.83%。
人才引进取得新成绩。2011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3186人 ,其中海外创业人才73名,签约领军型人才19名,其中签约推荐项目19个,优先推荐项目8个。全年帮助企业申请人才专项资金170.44万元,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区共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7所,其中普通中学3所,小学23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共28705人,教职工人数1681人;各类幼儿园24所,在园儿童9620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81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均达到100%。全区还拥有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2所;保证了1428名外来流动儿童的就学。中山路小学与局前街小学、青龙中学与二十四中等分别组建教育集团,兰陵小学二期、解放路小学等教育设施建设如期推进,投资6000余万元博小龙锦小学已全面开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2%。
【文化体育事业】
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开展“幸福广场周周演”活动,组织综艺专场演出130余场,歌(戏)曲演唱、舞蹈器乐表演、诗歌朗诵、电影放映、家庭才艺展示、健身项目展示等单项活动270余场。精心策划组织天宁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丹心映天红》文艺演出。加强社区文体室建设,组织第四批社区(村)一级、二级文体活动室评估定级命名工作,培育文体活动室建设亮点。
【卫生事业】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提升。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46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06人、床位268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卫生技术人员363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业务用房、基本装备100%达到省定标准。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
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9887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口达9770人,参保率达100%。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管理不断加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2.06万人,户籍人口37.3万人,总户数13.75万户,出生人口2650人,出生率7.10‰,死亡人口2148人,死亡率5.76‰ 自然增长率为1.34‰。
低生育水平继续巩固,计划生育率99.4%,节育率86.63%,独生子女率80.6%, 优质服务率94%, 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率94%, 群众满意率93.5%。
就业创业扎实推进。2011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460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7331人,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212人,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681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45人,创业培训614人,扶持创业培训335人,创业带动就业1589人,区域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为9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5402.0元, 比上年增长1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9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18893元,增长10.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日趋健全。截止2011年底,全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共6217家、个体户839家,参保职工101004人,比上年净增3718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6992家,参保职工98871人;工伤保险参保71716人;生育保险参保71475人;失业保险参保73702人。居住在辖区内48594人参加了居民医疗、1511人参加了居民养老保险,63033名企业退休人员被纳入了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5%。
【社会福利与救济】
最低生活保障有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救助工作的内容不断拓展,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区共有2701户5190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1971.15万元; 全年新增低保对象173户298人,增发保障金8.55万元; 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4059人参与募捐77.35万元,18家慈善超市配送物品30.88万元;着力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全年新办3家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250张,新建10所社区老年学校,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周到的服务。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围绕转型升级、提升功能和市政项目,在全市率先和谐征收工作体系,率先启动劳动东路、名力纺织、常隆化工等10个征收项目,清洁5个动迁结转项目,全年完成动迁166万平方米。大运河东枢纽等功能性项目启动建设,永宁路翠竹等城市道路改选完成,整治提升浦北等4个老住宅26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000个。生态建设、“环保在行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横塘河、后周浜清淤工程全面完成,改造拆除燃煤锅炉和懒汉炉136台,天宁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青龙街道通过国家级生态街道考核。
二0一二年三月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