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5年是冲刺“十二五”的决战之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7.9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435.6亿元,增长10.4%。全区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29.7:68.9 。全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9011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7.6亿元, 比上年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维税分别入库7.5亿元、13.8亿元、5亿元、3亿元和2.9亿元,分别增长5.8%、15.3%、-0.5%、16.7%和7.1%,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教育支出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亿元, 医疗卫生支出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3%、6.9 %和36.1%。
【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5.05亿元,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6.6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0.08亿元,增长2.4%;牧业产值2.8亿元,增长4%;渔业产值4.79亿元,增长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2亿元,增长5.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51万亩,粮食总产量1.6万吨。水稻单产615.6公斤/亩、小麦单产322.6公斤/亩。
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成功申报部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活动,确定郑陆镇2015年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区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百亩示范方置徐家村和横沟村,万亩示范片范围总面积10663.4亩。深入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工作,做好徐家村、横沟村水稻百亩示范方的种子调运、秧苗培育、机手落实、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测产验收等各项工作;申报郑陆镇省岸村2015年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设计编制、招投标、合同签订工作,进入施工阶段;今年全区共有常州润和花木有限公司、常州市勤丰蔬菜科研场、常州市旷盛园艺专业合作社等7个农业企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市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其中5个企业通过第三方审计;江苏科力农业资源有限公司和常州舜溪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农业三项更新项目完成申报、签约工作。
【工业】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97.03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轻工业580.99亿元,增长11.4%;重工业516.04亿元,增长2.9 %。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635.3 亿元,增长9.6%,其中私营企业575.18亿元,增长9.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414.26亿元,增长2.03%。重点行业平稳运行,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生物医药、冶金、电子、建材七大行业全年完成产值分别为461.63亿元、332.06亿元、95.52亿元、60.14亿元、29.33亿元、14.14亿元和10.56亿元 ,同比增长11.8%、-1.6%、18.4%、1.6%、-5.1%、63%、-8.5% 。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省口径)276.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5.2%。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72.01亿 元,同比增长6.54%,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107.8亿元和68.06亿元,同比增长7.38%、6.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2.91亿元,同比增长6.1%,成本费用增加率为21.01%。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45家,超10亿元企业达16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户均规模2.71亿元。优势企业快速发展,品牌和效益迅速提升,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良好。
工业结构调优调强。深入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和“双百”计划,确定产业链重点项目7个,2015年完成投资11.1亿元;列入市双百计划重点项目5项,2015年完成投资5.06亿元。我区有2家上IPO企业正在接受上市辅导(骠马智能装备、亚东(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新三板”签约企业18家,其中,2015年成功挂牌7家;已有15家企业在Q板挂牌,其中,2015年新增7家;2015年新增2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已有24家企业完成主辅分离,其中,2015年恒丰铜材、东霞纺织、常州制药厂等11家企业完成主辅分离。
企业发展亮点纷呈。常州四药新建3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为后续加速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艾贝服饰全国开设专卖店超100家,自主品牌建设实现突破;江海环保与美国艺康达成战略合作,股权交易额达1.69亿美元;华利达、东奥进出口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3.6亿美元、2.5亿美元;亚玛顿在迪拜投资办厂,迈开“走出去”步伐。
【国内贸易】
批零贸易平稳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实现销售额 96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69.81亿元,同比增长11.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98.75亿元,同比增长11.7%。销售额比重列前三位的大类商品分别是:金属材料类39.26%、化工材料及制品类10.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8.91%。全年限额以上住餐业实现营业额27.85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限上实现零售额30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零售额增长速度最快的三类商品分别是:金银珠宝类 48.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35.7%、文化办公用品类22.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5.7%, 服务业、工业分别完成投资286.1亿元和7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7.0%。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列入市重点项目共10个,完成投资16.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4.5%,其中大娘水饺冷链物流、强力先端固化材料等6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列入区重点项目共97个,完成投资125.4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34.8%。
房地产开发逐年回落。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完成投资 90.85亿元,比上年下降23.4%,其中住宅完成投资62.4 亿元,下降17.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68.7%;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13.1亿元,下降32.7 %。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717.2万平方米,下降6%,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78.2万平方米,下降4.8%。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工业经济增速下行趋势压力增大的环境下,积极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以务实的举措破解难题,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保持民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279户、个体经营户 6449户,新增注册资金63.39亿元, 新增从业人员2.13万人。截止2015年末,全区拥有私营企业18144户、个体经营户42408户、私营个体注册资本506.45亿元、私营个体从业人员 24.65万人。
【开放型经济】
外经外贸形势严峻。受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我区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和实际到账外资完成情况不理想,进出口总额完成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 31.56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7 %,其中出口27.48亿美元,增长0.4 %;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帐6166 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25.69%;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2314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33.28%。
招商引资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了“常州市天宁区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招商对接会”,大力推进深圳联合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常州金融商务区、建设金融园区,富会国际健康养老医疗综合体,上海立天唐人公司开发金融商务区西南侧建设商业综合体,星浩资本紫荆公园及天宁科技促进中心周边地块开发,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的普宁仓储物流、注册资本3亿元的道融投资、注册资本1亿元的上云科技有限公司等项目落户天宁。
【园区建设】
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0.2亿元、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872.6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32.6%、47.2%、70.2%和41.1%。创新整合新能源材料科技园、智能电力科技园、黑牡丹科技园等13个园区,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江苏常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运行,入驻品牌机构10家。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未来星工场创客巴士”、恒生科技园“恒创空间”、新动力“青年梦工场”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
三、社会事业
创新活力不断彰显。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2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民营科技企业 104 家,申报高新技术产品122 只,争取各类科技资金突破1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6.45 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38件;常州四药抗高血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州天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高性能发泡聚合物专用料与发泡结构调控关键技术”,成为全区第一家总课题的承担者,九洲创投获国家中小企业创投扶持;新增省著名商标6件、省名牌产品2只,常州四药、港华燃气荣获“市长质量奖”。
人才引进成绩显著。2015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4400人 ,其签约领军型人才17名,引进重点推荐项目2个,优先推荐项目15个。全年帮助企业申请人才专项资金208.96万元,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年组织50余家辖区骨干企业分赴全国各地各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职位需求1600个,达成初步意向800 人。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优质均衡为核心,坚守教育公平,创新教育制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全区共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9 所,其中四星级高中1所,普通初中5 所,九年一贯制1所,小学21所,特殊教育1 所。在校学生共40346人,教职工人数2418人;各类幼儿园35所,在园儿童15012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156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均达到100%。全区还拥有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3所,保证了2802名外来流动儿童的就学。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新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二十四中天宁分校、博爱小学等9个学校完成建设,局前街小学、丽华二幼等5个新建改建工程全面启动。集团化办学、全课程改革、数字化教学等特色化教育模式深入推进。
【文化体育事业】
打造文体活动品牌。成功创成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顺利通过市体育局对我区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验收评估。区图书馆完成主体建设,全民健身中心规划加快推进,区文化馆提升优化,新增全民健身站点29个,新增1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新增1个健身气功站点,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不断满足市民的文体需求。社区天天乐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共演出近900场次,演出节目近千个,演出人员达上万人次。“乐动天宁”形成品牌,推出全年羽毛球、篮球、全民K歌等十大“乐动天宁”体育系列活动,进一步打造天宁文体活动品牌。
加强文体队伍建设。目前全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09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8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8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35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0人以上。
【卫生事业】
卫计惠民能力提升。实施妇幼健康工程,创成全市首家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巩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率先开展全省首批、全市首个“江苏省健康促进区”建设试点项目。已建成健康主题公园3个、健康步道9条、健康餐饮一条街1条、健康小屋41个,“江苏省健康促进企业”1家、健康促进学校11个、健康促进医院7家、健康家庭200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单位16家、示范社区25家、示范餐厅34家,全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无烟单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天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期预防保健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北环中心香缇湾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移址新建舣舟亭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28166人,完成适龄儿童常规接种99860针次。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年共办理照顾再生育审批798人,孕优参检对象711对,创建青龙街道彩虹城春晖家园示范基地、茶山街道华丽达康健驿站并通过市级验收。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截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3.9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4%; 总户数172278户,比上年末增长1.24%;户籍人口 46.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0.63%。户籍人口中,男性226434人,女性235373人, 男女性别比(女性为100)为96.20:100;人口出生率 8.4‰,人口死亡率 6.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
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4230个,新增就业1486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106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329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成功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45场,进场招聘单位1653家,提供岗位24035个,初步达成意向4818人。实施创业培训精品工程, 组织创业培训985人,培训后创业405人,培训后创业带动就业2025人。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35.6元,比上年增长8.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5422.3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人均食品消费7014.1元,增长6.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1.9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4885.3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人均食品消费4634.5元,增长10.6%。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8.4元,比上年增长8.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26.2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人均食品消费7034.8元,增长9.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区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分别扩面净增 0.22万人、0.22万人、0.22万人、 0.22万人、0.22万人。截至年末,共有10.99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增长0.2%;8.44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增长6%;11.8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增长1.19%。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保持 98 %以上。
【社会福利与救济】
福利慈善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宣传慈善文化、策划慈善项目,倡导“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社会参与氛围,募集慈善基金187.96万元。慈善救助坚持做到常规救助标准化、补充救助差异化、临时救助常态化, 2015年,市、区两级慈善机构共救助我区困难群众6923人次,金额124.06万元。
养老服务水平能力提升。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题、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对全区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进行全覆盖式调查,重点摸清独居孤寡、空巢、高龄、残疾重病、困难老人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全年新增养老床位150张,红日家园老年公寓被民政部确认为“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单位”,安信颐和(常州)国际颐养中心荣获“江苏省首届养老产业十大经典案例”。
救助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严格执行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5年全区最低生活保障由每人每月620元调整至670元。全区有2574户、4221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2728.15万元。“三无”老人生活补助由每人每月1230元调整至1320元,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由每人每月930元调整至1320元。
五、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九洲新世界广场、青龙邻里中心建成开业。菱溪名居一期、金新御园一期等小区交付入住。轨道交通1号线8个站点启动建设,郑陆工业大道西延、凤凰岛西路等10条道路建成通车。全年争取棚改政策性贷款授信25.5亿元,全市首个棚改项目二五三厂片区改造征收工作基本完成,陆家村项目创新推行“房票”安置、18天完成签约。恽代英住地等5个新开征收项目全面完成,累计征收房屋57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力度加大。“9313”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池家塘、周家巷等18个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北环新村、工人新村等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初见成效,竹林东路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实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横塘河湿地公园示范区、凤凰公园建成开放,9个生态绿城自建项目全面完成。制定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方案,全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基准值下降18.7%。浦前老街、康家塘、章家村等6个易淹易涝地区得到整治提升。茶山勤丰和郑陆焦溪、梧岗通过“江苏省生态村”验收,舜南村、舜北村、宁河村、黄天荡村等6个村的农村环境取得明显改善。青龙实验小学创成省级“绿色学校”。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天宁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