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一实干”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天宁区雕庄街道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访民情、查民意、解民难,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确保走深、走实、“不走秀”,掀起了干群互动的新热潮,真正做到了“问需于民、走访惠民”。
壹“搁下面子+离开凳子”,访民需
“三大一实干”活动一经部署,雕庄街道便积极响应,在机关全面增开“1+1”服务首末班。一是党政领导带头实行“1+1”。全体党政领导每天早1小时上班、晚1小时下班,日常性的工作例会和碰头协调会尽量不挤占正常工作、服务时间,以只争朝夕的实干行动,为街道全体干部转变作风、服务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二是窗口部门延长服务时间。民政、劳动、信访等窗口单位每天延长一个小时服务时间,即工作日上午8点半窗口有人上班,下午5点半依然有人坚守,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急事。三是机关部门轮岗“1+1”。 机关各科室部门至少留有1人在办公室值守,接受企业、群众咨询或相关资料接收。同时,所有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日上班提前10分钟、下班延迟10分钟,确保工作成效按质、服务时间保量。
通过增开“1+1”服务首末班,倡导街道全体工作人员讲奉献,有担当,真正解决居民所需。
贰“放开脑子+走出路子”,应民求
陶仁祥:从家里走到303公交车站要很长时间,对于腿脚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实在不方便。
周阿姨:我要去市里的老年大学排戏,夏天天太热了,每天顶着大太阳走去车站真的要命啊。
小王:我的车最近送去修理了,为了乘公交上班,我要比平时早出门1个小时。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303公交车总站设在采菱公寓西南角,而住在采菱公寓东北门的住户,要绕行一圈,步行20多分钟才能到公交站点,真的很不方便。
不过,在大走访活动中,这一问题得到了积极回应。街道通过与多个部门进行协调,仅花了短短2个月时间就使得303路公交车站在采菱公寓多设置了2个站点,辐射整个采菱公寓,居民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街道还结合真实故事推出了“接地气”的音乐广播剧《通车记》。在剧中所有角色全是由雕庄街道工作人员配音。不仅如此,为了让这出“通车记”更具感染力,街道人员还排了出小品,在社区庆七一晚会上进行了演出,颇受百姓好评。
“拆好房子+管好园子”,暖民心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各地政府对民房征收力度加大,涉及征收项目的居民范围也较广,居民在征收迁居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1.邻里矛盾和家庭纠葛集中暴露、担心不公平对待和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体现、故土情节和搬家繁琐导致腾空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是延缓征收项目进程的关键因素。征收移居成为被征收居民的利益关切点,也是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
针对此类问题,雕庄街道组建了一批基层“幸福迁居”志愿者服务队,成员由党员志愿者和居民骨干共同组成,契合居民切实需求和实际困难,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既能配合政府缩短征收时间、加快项目进度,又能为群众提供亲情服务、促进幸福安居。做“和事佬”。组织德高望重的长者乡贤,义务提供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的调解服务,注重“乡里乡情”,把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当“缓冲带”。协调处理好被征收居民和劳务公司的关系,提供政策宣传、亲情陪伴,让村民有序合规安心签约。做“留影机”。进村入户为居民拍摄老房子留影或全家福照片,用镜头留存被征收村庄的村容村貌,留住美丽乡愁。当“搬家队”。为患有重病的家庭、困难残疾人家庭、独居的老年村民等特殊家庭,提供义务搬家服务。任“交接员”。提前与新入住小区对接居民入住问题,配合做好接收安置工作,让迁居居民尽快熟悉适应和融入新小区。
2. 近几年来,在凤凰新城的建设中,毁绿种菜问题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由此产生的市容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长效管理中的一道“顽疾”,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出现毁绿种菜的主要原因是居民身份转换不适应,不少居民内心还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
为此,雕庄街道征集各方意见建议,最终街道城管中队队员提出的“一米菜园”项目得到了广泛认可。“一米菜园”项目在有效解决毁绿种菜问题的同时,仍能让居民享受“田园”之乐。所谓“一米菜园”,就是打造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区,倒上“混合土”——由等量的轻质培养土、商品化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组成,通过多个小型种植箱组合成方便、清洁的种植区,来实现农村居民的“田园梦”。
解决措施:
结合自然村整治、社区建设,规划、调整杂乱无序闲置区域作为种植区,成立相应社会组织,吸引民间种植高手参与;试验区邀请居民参观,媒体宣传,征集示范户,给予适当补贴逐步予以推广;在各地垃圾中转站增设树枝粉碎机,建立发酵池,配制轻质培养基质,平价推广给种植人;尝试将“一米菜园”模式引用到屋顶,建立试验区,将绿色与房屋建筑有机结合,创建绿色生态居民区。
“一米菜园”项目已在雕庄街道逐步推广,街道城管中队的成功试行给各村、社区也带来了福音。目前,团结村委正在积极试行中,由村委给每户统一发放种植箱,城管提供营养土,这样既不影响村民的种植,又美化了村内环境,这一举措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抓住点子+撸起袖子”,解民困
抓住点子,便民惠民。雕庄街道中村村委有209户村民刚刚因房屋征收,搬迁到了采菱公寓集中居住。村里的网格责任社工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不少迁居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反映,刚刚搬来新小区,对四周邻里和周边环境都不熟悉。了解到迁居居民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后,中村村委行动了起来,将问题都汇聚到了村里,村两委班子当即和网格责任社工们商量,给社工们布置了任务,自制便民导服图,让老人们能一图看懂小区周边环境和服务途径。
白天,网格责任社工们实地查看了辖区四周,现场拍摄了实景照片。晚上,开始着手自制了一张小区周边设施功能导服图,里面清楚标注了小区地址、具体楼栋、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物业管理和文体健身场地、公交出行站点、买菜购物场所等群众生活所需的标志性建筑物。
中村网格责任社工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一张简易的自制《采菱公寓周边设施服务导图》就新鲜出炉啦!为了让图纸做到准确无误,中村网格责任社工还主动和采菱公寓责任负责人协调对接,把居民常用到的服务联系方式也加入了导服图,让迁居村民尽快适应和融入新小区。
撸起袖子,传承文化。雕庄街道在大走访过程中了解到,非遗传承人范遥青老先生一直有个困扰,由于留青竹刻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靠简单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一步步走到今天,养在深闺无人识,留青竹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了老艺术家的一块放不下的心病。了解具体情况后,雕庄街道高度重视,积极促成了留青竹刻传习所入驻雕庄历史文化陈列馆,与范遥青老先生进行入驻签约仪式。同时,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公益创投机制大力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度”和“创新力”,逐步形成“政府制单、社团接单、契约管理、服务量化、绩效追踪、评估考核”的“雕庄模式”,变“权力清单”为“采购目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促进健康发展。最终“竹筠里的春天”公益创投项目获得了街道的大力支持。
“竹筠里的春天”项目在街道的帮助下得到广泛宣传后,对竹刻感兴趣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不少雕庄辖区居民、大中专学生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了“竹筠里的春天”传习讲堂。项目通过招募、培训、制作、销售等形式,增进手工艺爱好者的互动体验,鼓励他们在手工艺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解决传统文化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后继缺乏的问题。
在大走访过程中,雕庄街道坚持走真访实,真情惠民,深入了解群众的家庭情况、急需急盼,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坚持近期输血与长远帮扶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