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教育领域 > 内容
自2016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落户天宁以来,我区精心组织、全力推动,相继举行了项目研究论证会、启动会和第一次报告会,全区36所学校深化项目改革,探索实施路径,研究范式框架,积极促进互联网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2月23日,我区召开这一改革项目的学科范式框架与资源开发模型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家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杨向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蔡可,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副处长殷雅竹,对项目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理清目标和思路,推进范式研究工作。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副局长纪忠,天宁区副区长管黎芳,市教育局信息处处长兼办公室主任华泽峰等领导出席会议,区教育文体局书记李伟平、局长任洁,副局长汤国忠、薛文兴与来自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各项目领衔校校长、分管校长、项目负责人等80余人共同参与会议。
咨询会由任洁局长主持。会上,副区长管黎芳致欢迎辞,她对各位领导、专家对天宁教育给予的关心、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指出:自项目启动以来,天宁区在网络环境建设、移动终端建设和学习平台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集全区教育资源之力,与优秀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完善项目方案,清晰范式框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创新抓好项目落实,确保高水平、高标准完成项目研究任务。
市教育局丁伟明局长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常州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次机会非常宝贵,能够对目前工作的思路、方法以及提炼的教学范式进行有效指导和提升;其次此项目对优化育人方式、提升教育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为江苏教育改革作出贡献的常州情怀;同时这一项目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从课程角度思考教育的改革,探索了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新模式,更是一种创新。
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指导中心的陆志平老师为与会专家作项目阶段性进展汇报,他立足范式框架的建构和资源环境的开发,阐释了项目组初步构建“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历程。在这近一年中,项目组经过多轮梳理调整和修改,在完善总方案的基础上,理清组织架构、管理模型,以研究与研发相融合的方式开展“从范例到范式”的研究。
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戴晓娥、北郊小学校长徐青、局前街小学副校长耿群志、朝阳中学刘霞分别就中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初中地理等学科项目的研究进展和初步框架模型进行了汇报和交流。项目学校遵循新课程理念,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研究互动、探究学习的新范式。
截至目前,所有学科范式已经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会专家学者对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深感欣慰并给予充分肯定。大家认为,这个项目紧紧围绕“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点,是一个典型的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项目,意义高远,非常有前瞻性,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树立了标杆。同时该项目是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延伸、发展和深化,项目组数千名老师协同创新,聚焦课堂、聚焦学习,发挥团队的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面对课程改革的勇气和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新模式的坚守。本项目还充分关注人的发展,通过学评一体化,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理念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技术先进,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方式转型的作用,使师生拥有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让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快乐、更有个性,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与此同时,与会专家也对下阶段的项目研究提出了重要建议,希望项目组要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宏观意识和进阶意识,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改革和学习评价体制改革,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特别针对学习过程出实招,力争见实效,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产生感知、形成体验、提升能力的强大支撑,构建起信息支持、多元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形态。
与会专家与相关领导还走进课堂,在常州市二十四中天宁分校观摩了项目骨干老师雷开锋执教的初中地理学科基于范式研究的实践课《因地制宜搭建野外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