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7年上半年,天宁区司法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全力服务“两聚一高”,全面保障“重大项目提升年”,深入推进“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达标升级,积极开展“三大一实干”、“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项活动,继续做强我区司法行政工作,有效维护区域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攻坚“两聚一高”,紧扣全区重点工作开展法律服务
一是聚力创新,服务重大项目推进。鼓励律师参政议政,我区共有8名律师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依法行政、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组织法律智库成员,积极为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法务洽谈。天宁公证处积极为火车站南广场、中联大厦地块改建等13个工程项目提供公证服务。抽调局业务骨干入驻区、街道重点项目,担任项目专员,助力重点项目推进。
二是聚焦富民,服务企业风险防范。开通绿色通道,推出企业公证预约服务,办理各类型企业委托公证、声明书公证26件,为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办理10次文本相符公证,对金融和不动产领域进行有效把关和预防,降低风险。积极开展“法企同行”活动,深入走访企业,创新涉企法律服务内容,不定期通过12348平台、微信、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发布防控举措和法律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是助力小康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开设天宁法治论坛、法律沙龙,加强与经济、民生密切相关的融资、征收、知识产权、物业管理等课题的研究。依法规范涉法涉诉代理,做好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促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得到依法圆满解决。
二、攻坚提质增效,紧扣“四个全覆盖”推进司法行政工作
统筹优化资源,坚持需求导向,稳步推进“四个全覆盖”体系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一是推进“七五”普法各项工作,落实普法责任制,法治宣传重品质。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起草制定《天宁区2017年法治宣传工作要点》,印发《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系列活动,启动“法护人生”行动,建立“沐浴阳光·校园零凌欺”首个校园欺凌预防法治宣传服务站。以“法律六进”的形式先后开展第十一届“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宣传活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活动、2017年“4.8司法日”广场法律知识宣传咨询活动等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咨询6500余人次,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制定《天宁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并征询各部门意见,积极推进精准普法,《人民日报》对此予以报道。创新推进新媒体普法。加大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和应用力度,法治宣传公众知晓率大幅提升。培育、运行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成立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发展中心,并挂牌,组建司法行政领域专业型社会组织1个,成功入围市妇联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1个,申报团区委创投项目2个。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投入经费对位于红梅假日社区的天宁法治广场进行整修活动,新丰苑影视长廊申报省、市第五批“省级文化建设示范点”,并顺利通过检查考核。大力推进“三官两师进社区”工作,召开“三官两师进社区”现场推进会,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上半年接待来访群众2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300余起,协助调解矛盾纠纷150余件。
二是完善机制,夯实纠纷非诉解决工程的基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求实效。在“大调解”架构下,强化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在“诉调对接”、“公调对接”上深层次联动,实现多元共治运行模式。与区法院共同制定出台《家事调解员工作规则(试行)》,组织全区43名调解员设立家事调解委员会,提高家事调解工作质量。建立全区物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吸纳专业人员十余人组成调解专家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疑难纠纷的实质解决。创新社区治理模式,青龙街道“和谐促进会”、红梅街道“社区管家”等迸发蓬勃生机,《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均予以专门报道。截至5月底,共接待2480批次5361人,受理1978件,调解1978件,调解成功1978件,调解成功率100%。
三是多措并举,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法律服务有作为。聚焦“重大项目提升年”的工作任务,组织天宁公证处为中联地块、雕庄地块、茶山地块、东风村改造项目提供公证服务。在区、镇(街道)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的基础上,全方面开发和配置适应性强的法律服务产品,努力提升司法行政综合服务效能。加强窗口部门、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硬件设施建设,规范标识标牌,人员和有关制度上墙公示,充实司法所工作人员,确保每所政法专编人员2名。不断完善潜在服务对象信息库,及时更新低保、失独家庭、重度残疾人、特困职工等特殊群体人员信息,提高法律援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组建天宁区12348法律服务队和法律援助名优律师团,增强群众对法律服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截止4月底,全区12家律师事务所共办理诉讼案件906起,非诉业务64起,收费总额达1443万元;1-6月,办结各类公证884件,其中民事类782件,经济类102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58件,其中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10起,涉168人。收到受援人赠送的锦旗2面。
四是强化监管,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特殊人群管理规范化。与区检察院联合开展“三师督导”活动,先后制定了《天宁区社区矫正监督员工作办法》、《天宁区社区矫正移动定位监督实施办法》等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社区矫正分类管理,组织开展危险驾驶、销售伪劣食品、药品专项集中教育活动,加强两会、“一带一路”和“江苏发展大会”重点时期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摸排及管理工作。加强定位管理,购买电子腕带7副并启动使用,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震慑力和约束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284人,其中缓刑265人,假释15人,暂予监外执行4人。
三、践行全面从严治党,紧扣队伍“三化”建设抓好党建工作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三大一实干”、“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
一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指示精神,发挥领导班子领学促学作用,开展“旗帜鲜明讲政治”大讨论,参观恽代英纪念馆,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把“三大一实干”活动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制定活动方案,迅速铺开大走访活动,及时反馈处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走访群众480户,企业70余家,收集反馈问题69个;开展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制定问题整改清单;适时召开基层大讲坛,组织局机关全体人员开展大讨论。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民主生活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二是推进队伍“三化”建设。认真落实队伍“三化”建设达标年各项要求,加强业务学习培训。以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了专职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大练兵活动,制定职责清单、问题清单和服务清单,明责任重落实,明短板促改进,明内容提质效,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硬、业务硬、作风硬和纪律硬的司法行政队伍。上半年,9名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获得省、市、区级的荣誉表彰。
三是推进实战化、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管理新版区政府网络平台,并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建成高清视频系统及监狱服刑人员会见系统,配备专门的视频会议室,完成我市首例服刑人员视频亲情会见。健全完善“1+4”分析研判机制和“2+4”勤务模式,开展部门月、周研判分析,强化研判结果运用。舆论宣传工作高点站位,实时精准推送司法行政新闻、信息。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