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为加快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互联网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2016年12月22—23日,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第一次报告会在常州市天宁区隆重举行。
报告会由省教育信息化中心(省电教馆)、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指导中心和常州市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共同主办。12月22日下午,来自省内124所省级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和全省51所“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项目学校580余名校长、老师共同参与会议。
报告会的开幕式由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局长任洁主持。开幕式上,天宁区政府区长许小波致欢迎辞,他对各位领导、专家对天宁教育给予的关心、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指出:
自今年6月项目启动以来,天宁区高度重视项目承接工作,先后在网络环境建设、移动终端建设和学习平台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全力保障项目实施。同时,集全区教育资源之力,完善项目方案,清晰范式框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抓好项目落实,在经费、人员等方面予以全力保障,确保高水平、高标准完成项目研究任务。
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主任、电教馆馆长吴胜东致开幕词,他指出该项目紧紧围绕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点,是一个典型的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项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便捷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聚焦课堂,融合创新,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项目组报告会由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戴晓娥主持,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指导中心的陆志平老师做题为《聚焦学习革新范式》的项目阶段性进展汇报,他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带领项目组走过了从总方案的完善到各学科方案的论证以及开展“从范例到范式”的研究历程,半年来,项目组也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定位,进一步厘清了教学范式的概念内涵,同时还进一步提炼了“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核心元素,初步构建了“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大体框架。
天宁区承接该项目以来,以此作为天宁教育发展的新的契机,所有学校全部参加实验,实施区域联动、同项共研等方式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截止到12月底,所有17个学科组织开展了对省、市开放的范式课例研讨活动超过100次,形成了大量基于范式的常态课例。天宁区的解放路小学、北郊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局前街小学、博爱小学、东青实验学校分别就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中学语文等学科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和交流。通过各个学科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逐步形成互联网+时代学科常态课堂,变革学习方式,逐步构建互联网+学习新生态,优化育人方式,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公民。
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在报告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该项目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互联网+教育行动的一个积极探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破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瓶颈制约,促进了江苏基础教育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机制,令人欣喜。他充分肯定项目组和天宁区教育文体局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学校安排、教师培训,到经费保障、硬件配套等方面都精心考虑和安排。同时,他还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项目组再接再厉,攻坚克难。124所数字化试点学校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做好试点工作,省、市、区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继续关心支持这个项目。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顾春明,省教研室副主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董洪亮,省教育评估院院长陆岳新,省教育规划办公室主任彭钢,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分别做专家点评。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作总结发言,他借用“改变的精神”,来阐释教学与创造的关系,他认为老师的创造就是去造就未来的时代新人,而互联网正是给了教育创造新的品质和精神,赋予了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诚恳地希望专家组全程跟踪,悉心指导,各方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发展。
江苏省电教馆副馆长金玉,天宁区政府副区长、区政协党组书记魏敏等相关领导也应邀出席报告会。
12月23日,博爱小学、龙锦小学、朝阳中学、同济中学等项目学校分别从十个学科展示基于范式的研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