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天宁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民生建设的重大部署和工作要求,在市民政局的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建设人民群众满意民政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民政改革为动力,切实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职能,全面提升民政为民服务工作水平。
一、构建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严格执行低保、“三无”、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今年以来,全区新增低保对象52户83人,增发保障金10.58万元,至6月底,共有低保对象2516户4079人,累计发放保障金计1436.58万元。今年1至6月,全区共调整低保家庭112户,减少保障金额2.35万元;停保89户164人,停发保障金6.21万元。 2.积极推进“救急难”临时救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天宁区临时救助制度》,优化救助流程,融合部门力量,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参与“救急难”工作,切实发挥好临时救助制度帮扶困难群众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为73户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9.82万元。 3.充分发挥慈善救助的补充救助作用。慈善救助坚持做到常规救助标准化、补充救助差异化、临时救助常态化,向 71位重大疾病患者发放慈善助医款19.88万元,向105名孤残儿童发放慈善款12.6万元,全区18家慈善超市为全区1721户困难家庭送上价值35万元的生活用品。同时加强对慈善资金的监管,确保慈善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二、完善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 1.纵深推进“实验区”建设。一是注重抓基础。召开区社区治理工作推进会,高位推动“实验区”建设工作。出台《2016年度社区建设考核办法》,重点围绕城乡融合、治理难点,鼓励创新、体现价值导向;二是加快补短板。加快推进与常州市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构建“四级联动”。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受理平台,天宁街道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实现了平台的顺利启动运行;三是着力创品牌。注重对“实验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举措、实践特色亮点进行总结提炼,与南大合作汇编成《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天宁模式”》,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一是全面推行多元治理。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工作,统筹三方力量,形成合力。在红梅街道试点“社区管家”的工作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警社联动工作,提升基层服务管理能力;二是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制定并出台天宁区《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协商内容、主体、形式,规范了流程。通过程式化管理,推进协商民主程序规范化;三是扩大自治参与。认真谋划安排村(社区)换届工作,及时调整优化社区设置,开展区内所有村(社区)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底数、梳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实施方案。 3.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一是巩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三大站”功能,严格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完善社区事务准入清单,对部门事项进社区加强源头管控;二是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开办社工资质证书考前培训班,全区共200人左右参加。重视领军型人才培育,区2名社工参加常州市首批社工专业督导培训;三是持续深化三社联动。推动政府转移职能与社会组织服务的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品牌社会组织,截至6月,全区共有登记备案社会组织1380个。加大购买政府服务力度,15个项目入选常州市公益创投,获得资金35万元。 三、重点推进四大养老项目 1.扎实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提升工作。针对全区19家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进行全面彻底排查,17家养老机构都形成了一户一改造方案;会同多部门先后多次梳理消防改造项目,形成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和消防安全提升改造概算,目前已汇报区政府,经区政府研究后将进入招标和施工阶段;在消防安全提升全覆盖的基础上,将辖区内6家有消防手续、但没有房产证的养老机构一并纳入提升范围,多管齐下,为养老机构的安全提升全面护航。 2.着力推进适老住区改造工程。根据上级要求和区域需求,试点茶山街道朝阳四村社区示范实施适老住区改造。改造内容涉及住房、出入口坡道、小区环境、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完善,初期投入约215万。根据方案时序进度,2016年3-5月成立区适老住房改革领导小组,5-6月调研,拟定实施方案;7-11月项目实施,12月进行项目验收评估。 3. 全力推行“居家养老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5+x(助餐、助学、助浴、维权、照料+助医等)的基本体系以及初步文稿已经形成,下一步将重点宣传贯彻、实施运用;与扬子餐饮签订老年助餐服务合作协议。协议期限为两年,我局将老年人就餐满意度作为指标对扬子餐饮进行考核并发放运行补贴,其中老年人平均就餐满意度不得低于50%。 4. 积极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推进下,按照“三区一城”的规划定位,积极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集聚区建设最大力度支持。梳理出近3年来各级养老政策50多条,为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持。持续关注各街道养老项目的落地,与各街道做好对接,为养老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
一、构建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严格执行低保、“三无”、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今年以来,全区新增低保对象52户83人,增发保障金10.58万元,至6月底,共有低保对象2516户4079人,累计发放保障金计1436.58万元。今年1至6月,全区共调整低保家庭112户,减少保障金额2.35万元;停保89户164人,停发保障金6.21万元。
2.积极推进“救急难”临时救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天宁区临时救助制度》,优化救助流程,融合部门力量,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参与“救急难”工作,切实发挥好临时救助制度帮扶困难群众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为73户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9.82万元。
3.充分发挥慈善救助的补充救助作用。慈善救助坚持做到常规救助标准化、补充救助差异化、临时救助常态化,向
71位重大疾病患者发放慈善助医款19.88万元,向105名孤残儿童发放慈善款12.6万元,全区18家慈善超市为全区1721户困难家庭送上价值35万元的生活用品。同时加强对慈善资金的监管,确保慈善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二、完善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
1.纵深推进“实验区”建设。一是注重抓基础。召开区社区治理工作推进会,高位推动“实验区”建设工作。出台《2016年度社区建设考核办法》,重点围绕城乡融合、治理难点,鼓励创新、体现价值导向;二是加快补短板。加快推进与常州市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构建“四级联动”。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受理平台,天宁街道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实现了平台的顺利启动运行;三是着力创品牌。注重对“实验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举措、实践特色亮点进行总结提炼,与南大合作汇编成《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天宁模式”》,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一是全面推行多元治理。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工作,统筹三方力量,形成合力。在红梅街道试点“社区管家”的工作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警社联动工作,提升基层服务管理能力;二是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制定并出台天宁区《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协商内容、主体、形式,规范了流程。通过程式化管理,推进协商民主程序规范化;三是扩大自治参与。认真谋划安排村(社区)换届工作,及时调整优化社区设置,开展区内所有村(社区)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底数、梳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实施方案。
3.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一是巩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三大站”功能,严格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完善社区事务准入清单,对部门事项进社区加强源头管控;二是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开办社工资质证书考前培训班,全区共200人左右参加。重视领军型人才培育,区2名社工参加常州市首批社工专业督导培训;三是持续深化三社联动。推动政府转移职能与社会组织服务的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品牌社会组织,截至6月,全区共有登记备案社会组织1380个。加大购买政府服务力度,15个项目入选常州市公益创投,获得资金35万元。
三、重点推进四大养老项目
1.扎实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提升工作。针对全区19家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进行全面彻底排查,17家养老机构都形成了一户一改造方案;会同多部门先后多次梳理消防改造项目,形成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和消防安全提升改造概算,目前已汇报区政府,经区政府研究后将进入招标和施工阶段;在消防安全提升全覆盖的基础上,将辖区内6家有消防手续、但没有房产证的养老机构一并纳入提升范围,多管齐下,为养老机构的安全提升全面护航。
2.着力推进适老住区改造工程。根据上级要求和区域需求,试点茶山街道朝阳四村社区示范实施适老住区改造。改造内容涉及住房、出入口坡道、小区环境、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完善,初期投入约215万。根据方案时序进度,2016年3-5月成立区适老住房改革领导小组,5-6月调研,拟定实施方案;7-11月项目实施,12月进行项目验收评估。
3. 全力推行“居家养老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5+x(助餐、助学、助浴、维权、照料+助医等)的基本体系以及初步文稿已经形成,下一步将重点宣传贯彻、实施运用;与扬子餐饮签订老年助餐服务合作协议。协议期限为两年,我局将老年人就餐满意度作为指标对扬子餐饮进行考核并发放运行补贴,其中老年人平均就餐满意度不得低于50%。
4. 积极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推进下,按照“三区一城”的规划定位,积极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集聚区建设最大力度支持。梳理出近3年来各级养老政策50多条,为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持。持续关注各街道养老项目的落地,与各街道做好对接,为养老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