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经受了6月17日、6月27日两次暴雨“洗礼”,历史上逢雨必淹的天宁区茶山街道红梅村委后摇树村村民却很“笃定”——17日那天只有两三户村民家有少量积水,而27日这次暴雨,全村一户也没有积水。
这个村有160多户近600人,曾是运河南岸有名的“内涝村”。1991年洪灾时,这个城中村积水最深处淹到成人脖子。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后摇树村,只见村道虽然潮湿,但却没有较深积水,村民生活一如既往。61岁的村民薛良琴回忆说,2014年以前,村里逢暴雨就要内涝,一到黄梅季,村民们就发愁。1991年洪灾时,“家家户户的水都到大腿,村里最深的地方只能游过去。”薛良琴说,为此,村民们不知到村委会跑了多少趟,但因为多种原因,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红梅村委党总支书记辅洁告诉记者,2012年村东的国动中心地块拆迁,由于地下管道受到破坏,村中排水不畅的现象更为严重,2012、2013年黄梅季,村民们没有少受罪。2013年黄梅过后,村委班子痛定思痛,下了大决心,要改变逢雨必淹状况。当年7月,市建设局铁建处进村施工,新修了后摇树村与拆迁地块间的一条村道。施工前,村委联合铁建处对全村进行详尽调研,最终决定,一并将该村的雨水管道全部更新,单独接入运河。2014年工程初完工,只是当年黄梅季雨量不大,后摇树村虽然没有受淹,但雨水管道并不能算通过考验。今年的两次特大暴雨,本来还悬着一颗心的村民们,也做了不少应对内涝的准备,但结果让所有村民吃了定心丸:雨水管道经受住了大雨考验,整个村子安然无恙。
“村干部不错,做事把细(常州方言:细心负责)了。”村民李巧妹说,除了雨水管道更新,村委还派人疏通雨水管,也功不可没。
原来,村委专门定下制度,每年都要投入3-5万元,对各村民小组的排水系统进行疏通。可以说,“硬件”和“软件”的双重保障,才让这个出了名的“内涝村”,在面对罕见的暴雨灾害时,把内涝村的“帽子”扔进了大运河。 童华岗 叶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