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1999年的秋天,江苏常州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简陋卧室里,一个主要由残疾人组成的小小爱心群体,开始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温暖他人。 一路走来,15年。他们累计提供了50万个小时的义工服务,先后帮助了593个重病贫困家庭。
一股爱的力量
爱的传承与互助
让爱更专业
康爱琴是常州翠竹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了“一加”爱心社的志愿者。 “我儿子当时上一年级,学校布置了一个暑假作业,写一篇《发现让你感动的事》。”康爱琴带着儿子在红梅公园散步的时候,看到了正在做活动的“一加”爱心社。细心了解之后,康老师和孩子被这群志愿者的事迹打动了。 “我能做点什么呢?”康爱琴和其他志愿者商量后,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定点服务对象的孩子开展课外作业辅导,每周一次。 来参加辅导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初的一个班十几个孩子,变成了两个班。志愿服务坚持了一年多,同事们陆续得知康爱琴的课外志愿活动,开始主动请缨,要求加入。目前,固定的志愿辅导老师就有四人,外教老师三人。 志愿队伍日趋庞大,其中不乏公务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一加”爱心社的管理人员开始根据志愿者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组规范管理。每个志愿者招募时都需要面试,之后进行培训、分组。目前,“一加”爱心社围绕助残、养老共有10个志愿服务队,同时还有盲人推拿队、手语队、残疾人手工班、电脑维修班等专业分队,以及18个高校分队。 在财务管理和法律咨询上,“一加”爱心社也都邀请了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保证能够健康、透明运营,把每一分善款花在刀刃上。 2015年,“一加残疾人创业服务中心”将用善款创办实体店“一加生活馆”,主要用来展示并售卖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如丝网花、虎头鞋、布艺公仔等,并为残疾人提供手工艺品培训课程,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展示自我、自力更生。 “全国志愿者先进单位”“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全省志愿者模范”“全国助残先进单位”……荣誉和称赞纷至沓来。面对这些荣誉,王德林在博客上写道:“光荣而艰巨”。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