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繁體中文
长者模式浏览
智能问答
移动端应用
登录个人中心
首 页
走进天宁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开放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桑榆未晚 红霞满天
——走进天宁区老年大学
发布日期:2015-02-10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相关阅读:
“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现代社会老人们健康生活的新追求。
在天宁区老年大学,老人们用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的热爱,挣脱了年龄的羁绊,重焕“青春”,共圆大学梦,已然成为天宁老龄事业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近日,区老年大学被正式授予“江苏省示范性老年大学”称号。
(一)
天宁区老年大学,起步于2010年,现坐落于劳动西路58号。走进这所特殊的大学,庭中藤蔓顺墙而上,透出生命的强盛。室内,满头华发的学员们或挥毫泼墨,翰墨飘香,或高歌一曲,悠扬洪亮的歌声从合唱室中飘出,摄影、瑜伽教室里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
不成想,四年前的区老年大学还挤在新坊桥小学内教学和办公,占地面积仅4800平方米。因校舍破旧,设施设备不足,学校教室和教学场地紧张,已不适应老年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2年,区委区政府抓住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启动这一契机,投入近500万元用于老年大学搬迁和新校区改建方工程。
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个崭新的校区展现眼前。18个教室窗明几净,其中有电脑室、电钢琴室、健身房、舞蹈房和多功能培训室等9个专用教室,设施设备完好,配套功能齐全。办学规模从开办时4个专业、5个班发展到如今15个专业、59个班级、1500余名学员,实现了连番。
(二)
天宁区老年大学的变化不仅仅是面貌的变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实质的变化。
据了解,这些学员中,基本都是离退休老人,年纪最大的今年已有90余岁高龄,在学校创办之初就入学了。学校为他们开设了音乐、舞蹈、绘画、电脑等各类课程,其中部分课程,很多老同志从没有涉足过,是老年大学让他们体会到全新的生活方式。
区老年大学校长吴伯瑜说,“退休之后,很多老年人在家闲着无事,其实聚在一起学摄影、临摹书法、唱唱歌,增添些文化情趣,易提高养老质量,精神面貌会有很大改善。”
今年83岁高龄的宗老以前就是摄影爱好者,退休前,因工作繁忙,只能偶尔把玩下摄影,从未真正钻研过,心里一直遗憾。得知区老年大学开设了摄影班,上网查找学校电话与地址,辗转之下终于找到了新址报了名。宗老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里学了两个学期,有专业的老师教授拍摄技术,还有PS课程,圆了年轻时候的梦。他笑说:“现在逢年过节,孙子孙女们回来,我就给他们当摄影师,记录他们成长,孩子们也与我更亲近了。”
教师出身的林老则一直没闲过,退休前忙教学、写书,现在每天除了忙着照看外孙女,去学校学跳舞,有时会受邀去社区表演。她坦言,“虽说同样是忙,但心境大不一样了,生活很充实。”
像宗老、林老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这里,老人们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没有身份和年龄的区别,老人们收获了健康与快乐。
除了在老年人学习求知方面的需要以外,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奉献余热创造平台。去年5月,区老年大学举办首届校园文化节活动。全校数百名学员登台演出,近百位学员的国画、摄影、剪纸、素描、PS等作品集中展览。
不满足于“校内”,老人们更想方设法“走出去”。在市区举行的大型文艺活动中,总能看到老年大学学员们的身影。不少人成了社区文化的引领者。当晨光升起,或夜晚华灯初上时,他们或打起太极拳,或舞姿翩翩,展示现代老年人的别样风采。
(三)
为稳固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聘请了专业老师为学员们授课。去年更大胆聘用了5名80后优秀年轻教师加盟到老年教育的队伍。目前共聘用教师30名。据区老年大学副校长张倩萍介绍,学校还开展"名教师工作室"挂牌工作,为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路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可圈可点:施琴秀老师带领的木兰拳队在庆香港回归十周年第三届中国木兰拳国际精英交流大赛中,获团体金奖;在"友好城市庆世博中国木兰拳精英荟萃邀请大赛"中,荣获特别优秀表演奖一等奖。刘金凤老师带领学员参加2014年江苏省江苏兰陵集团"兰陵杯"传统武术套路交流比赛获优秀组织奖……
丹青映得霞满天,桑榆托举夕阳红。如今,老年大学已成了老同志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交流,他们用浓墨重彩传递着新时代的正能量,翩翩舞姿应和着美好生活,嘹亮歌声讴歌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记录时代的变迁。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与时代同步的新的人生意义。
(以上国画、书法、摄影等均为区老年大学学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