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繁體中文
长者模式浏览
智能问答
移动端应用
登录个人中心
首 页
走进天宁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开放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攻关在现场 创新在路上
从“科研小组”到“创新团队”
发布日期:2015-01-25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相关阅读:
走进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你会被他们工作台上的一摞笔记本所吸引,这里记录着他们多年来“消化”洋设备的种种心得和感悟,如今已成为大家经常翻阅的“活字典”。
创建于2008年的这支团队,起步时还是一个科研小组,历经6年拼搏,现已成长为一个拥有18名成员的创新团队,他们活跃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个生产车间,彼此切磋历练本领,协同作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世界难题。近3年来,他们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40多项创新攻关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我们时常会问: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部门的工作有何区别?昨天,团队带头人邓建军给出了简单而直观的答案:研发是创造性地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创新团队则是创造性地不断解决生产现场的难题。“创新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邓建军自豪地说。
团队成立之初,他们第一个攻关难题就是“如何降低染浆停机损失”。这在当时,即便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每染完一缸布也得停机,由此会产生约360米染色不均的废布,是全世界同行们都面临的难题。
如何让机器能永不停止的转动起来?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而创新团队像“机械人”似的整整攻关了100个日日夜夜。邓建军告诉记者,从设计原理上分析,改造方案的确可行,但连续试验N多次,都会发生异常的变频器炸裂事故。经过仔细梳理技术环节,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寻找答案,最后发现不是设计有缺陷,而是变频器质量有问题。“在调换了变频器,染浆联合机成功运转起来的那一刻,困扰业界多年的世界级难题终于破解成功,大伙儿那叫一个开心啊!”
同样是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如何稳定控制牛仔布的预缩率。邓建军回忆说,记得那年正值盛夏,潮湿闷热的天气,车间里几近50度的高温,再加上厚厚的工装,几乎让人窒息。为了攻下这个“山头”,苦熬了4个多月,大家都瘦了好几圈。功不虚耗、力不虚掷,经过无数次现场测试,他们将电子技术成功融入传统缩水机中,牛仔布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国际标准,黑牡丹就此跻身世界一流牛仔服装面料供应商之列,产品畅销美国市场。“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自己都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
初战告捷的喜悦,激起了团队乘胜追击的斗志。在接下来的400天里,他们又一口气开发出了“在线染料组分自动控制系统”、“在线染液控制系统”、“在线流量控制系统”、“自动浆液控制系统”和“颜料组分分析计算控制系统”五项成套技术,每项技术都是业内首创,使黑牡丹染色质量从此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需要一股“牛犊子”精神,在这一连串的成功尝试背后,团队收获更多的是自信。
如今,创新已进入集成创新时代,攻关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平台协同。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工作室先后建立了以染浆、纺纱、产品开发、织造、后整理、设备、电气等7大工种为代表的数十个创新班组,形成了“班组专攻、团队集成”的协同攻关机制,以“课题立项-首席引领-团队协作-技术攻关-转化验证”的协同创新流程开展工作,创新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他们先后合作完成了《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竹节布分经机生产研发》、《染色在线监测和控制系统》,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收入,还实现了纺织品染整生产过程绿色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
“创新在人人、处处、时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这是创新团队的工作理念。他们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充分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专长、智慧集聚、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优势,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打造智慧企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近3年来,黑牡丹通过金点子、头脑风暴、技术竞赛等活动,共收集合理化建议1252条,员工参与率年均达76%,所产生的可计量的经济效益年均超300万元,还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等先进人物,为公司造就了一大批首席员工、服务明星、操作能手和技术带头人。邓建军谦逊地说:“技术攻关,我们就在现场;技术创新,我们始终在路上。” 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