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批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组织部门接转党组织关系“生意”又日渐“红火”起来,社区不断有生力军的补给本是一件喜人的事情,可是这类人群往往只有“一面之缘”,成了“空挂”党员的主力军。
街道针对辖区范围内的“空挂”党员进行了摸排调查,结果显示“空挂”人数占管理党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二,主要类型体现人户分离、单位党员、企业关停或外迁、流动党员等,“空挂”党员活动组织难、管理落实难、教育开展难一直是困扰组织部门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空挂户”,除了督促其尽快将户口迁到外地居住地之外,尚且没有更有力的措施加以制约,“空挂”党员更是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定,且在建议一些人户分离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实际居住地时,很多人表示只愿意社区代转或只转接一次,凡是遇到跨区、跨市需要一级一级转接介绍信的时候,会嫌程序繁琐选择空挂。
在并未出台严格规范“空挂”党员教育管理、不合格党员处理的具体操作办法的情况下,如何强化“空挂”党员教育管理,使其教育不断档、外出不脱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摸排建档,摸清“空挂”党员底数。“地毯式”专项排查“空挂”党员的基本情况,实行一人一建档,登记入党时间、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并及时更新全面完善党员信息库。时时关注,与“空挂”党员密切联系。确定一名党支部成员或外出党员亲属作为联络员,实行专人定向联系制度,时刻掌握“空挂”党员行踪。跟踪服务,坚持“空挂”党员教育。所属党支部委员与“空挂”党员结对子,通过短信、QQ以及微信等通信平台向年轻党员发布党组织学习动态;对于年纪大的党员,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送学、送书上门。走访慰问,关心“空挂”党员生活工作。在重要节假日派专人到“空挂”党员家中走访慰问,积极为他们搭建排忧解难服务平台,帮助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等实际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