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打算
天宁区科技局
2014年,我局围绕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全年目标,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克服经济不景气,科技资源萎缩等困难,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较好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现将今年科技工作情况及来年打算汇报如下。
一、2014年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1.科技计划项目扎实推进。根据我区产业结构特点,结合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和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做好项目调研、挖掘、包装工作,组织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项目。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并组织制定实施方案,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政策的支持,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发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4年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已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5200万元。我区江苏骠马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中高端乘用车节能环保柔性智能化涂装生产线研发与产业化”、江苏集盛星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比能、低内阻新一代超级电容器系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成功申报2014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新增投入2.5亿元,其中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800万元,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出14亿元。
2.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成效。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达到8%,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201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33只,新增民营科技企业60家,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企业1家优秀。目前我区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和产品。常州储能院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00多项,其中“宽温区大容量镍氢电池产业化”项目已正式投产。亚玛顿公司的“多功能轻质强化光电玻璃”新项目2015年底小量试产,又投资1.83亿元在迪拜硅绿洲建设年产40万块超薄双玻光伏面板厂。
3.加快推进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推进我区载体平台建设工作,提升产业承载能力。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天宁科技创新服务战略联盟”、“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联盟”的功效,建立完善“两站三中心”,推进骨干企业天晟、亚玛顿等建立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搭建高效的创新平台。有效加快科技创业平台建设,利用孵化器、加速器和六大科技园区平台进行创业建设,重点引进成果项目和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业平台网络。目前我区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1家,市级加速器3家,省级科技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产业园1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
4.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工作。2014年通过调整全区的专利政策,以《天宁区专利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引导,全区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顺利完成。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在江苏省2014年度科研机构发明专利拥有量前20强中排名第一。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引进一批优秀的专利、商标代理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进驻我区,按照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的工作要求,推进知识产权运营管理。2014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常州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区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运用的体系。联合省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局对天宁区电器大卖场和超市进行了专利执法检查。2014年专利申请量649件,专利授权量42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2件,企业专利申请量40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完成13.85件/万人。
5. 围绕5.18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实践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的资源,依托我区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年培训企业家18名,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或协议42份。主要活动有: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2014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开展6项专题活动。我区有2个市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了签约,分别是: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的“OLED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合同金额500万元,总投资0.5亿元,投产后年新增产值2亿元;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的“消化类三类新药阿克的联合研发”项目,该项目合同金额500万元,总投资2500万元,投产后每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
二、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市场开拓、融资难等问题更加严峻,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困难阶段,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下降。我区作为主城区创新矛盾更加突出。
1.服务业比重高,纺织服装企业多,创新资源少。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71%,以商场、餐饮、房地产等行业为主,远高于其他辖市区,制造业中纺织服装业占比50%,创新资源极度贫乏。
2.资源日趋减少,高企外迁加快,创新资源萎缩。因产业结构、区划调整等因素,土地加快向三产转移,工业用地供给日趋紧缩,导致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外迁,2008年以来,已先后有8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多家重点培植的科技型企业搬出。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明年特变不申报高企,富能电子不参加高企复审。
3.创新实力不强,激励政策缺位,服务手段滞后。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少,仅3家上市高企,缺少规模带动效应。财政体制、区域自身负担等原因,我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不足,科技扶持政策长期缺位,没有设立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基层科技人员配备、工作手段、目标考核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明年初步工作打算
1.科技服务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各项目标,按照科技进步考核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的要求,加强宣传、务实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以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产业化为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优势。
二是推进优势产业重大关键项目攻关。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项目调研和产业研究,培育和储备明年科技项目源。通过实施重大项目,紧扣项目带动科技推进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创新资源配置、科技合作和研究开发,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做好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组织方式和展示洽谈形式,加强活动针对性,引导更多主体参与,围绕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等专题,有针对性地与大院大所联合对接,加快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举办好5.18等重要产学研活动,促进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在我区转化。
2.企业创新方面
一是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以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为抓手建设研发机构、整合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处于行业价值链高端,整体技术水平领先同行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市成长期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抚育体系。
三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骨干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条件,加强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3.平台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建设创新平台。完善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为基础的创新体系。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创业载体。利用孵化器、加速器和六大科技园区平台进行创业建设,重点引进成果项目和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业平台网络。充分发挥科技园区集聚优势,建立、完善科技孵化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项目、资源向园区倾斜,提升创业服务功能。
4.创新人才培育方面
一是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吸纳承载能力。加强辖区内原有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水平和运营能力,探索建立重点企业科技园、孵化器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品牌效应,着力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承载能力。
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等招才引智工作,全方位、多领域推荐我区产业、政策等创新环境优势,组织对接国家、部省人才培育计划,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举措,完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及相关政策。
三是加大企业人才培育力度。发掘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充分利用周边高校学科优势,以产学研合作为引导,创新模式,院地企合作,共同为企业培养、输送创新型人才。
5.创新环境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在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环节,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尤其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高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
二是做好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重点抓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三个体系建设。以专利申请为主线,专利培训为重点,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推动专利产业化。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落实省、市有关科技贷款、科技引导资金等金融政策,积极为创新型、科技型、优势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为成长中的科技企业融资难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