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天宁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民生建设的重大部署和工作要求,在市民政局的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建设人民群众满意民政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民政改革为动力,切实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职能,全面提升民政为民服务工作水平,年度荣获江苏省首批“现代民政示范区”、“常州市社区建设先进地区”等称号,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获评“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一.救助保障突出“实”,构建广覆盖社会救助体系
坚持底线思维原则,将各类困难群体纳入分类保障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平台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的作用,确保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救助及时。
规范运行社会救助。行政区划调整后,及时对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执行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由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多部门配合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市级信息比对平台,通过与人社、车管、工商、房管等多部门的信息比对,对拥有多套住房、机动车等情况的低保家庭逐一核实,实现对全区低保、低保边缘、特困和临时救助等四项救助内容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了各项救助的精准高效。截至10月底,对低保对象 144 户269人予以停保。
逐步完善救灾机制。认真执行并修订《天宁区救灾应急预案的通知》,建立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开展防灾应急疏散演练,青山湾社区申报创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特别是今年夏天,面临连续暴雨和冰雹袭击的恶劣天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对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场所加强督查,要求各社工走村入户,了解本社区受淹情况,尤其是要关注独居、残疾等重点人群,切实做好灾后数据统计、上报工作,配合居民妥善处置申报受灾保险等。
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慈善救助作为社会救助重要补充力量的作用,按照“按需捐赠、定向救助”的方式,重点救助生活困难人员。坚持做到常规救助标准化、补充救助差异化、临时救助常态化,为228户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24.3144万元,向87名孤残儿童发放慈善款10.44万元,区18家慈善超市为全区2415户困难家庭送上价值43.0363万元的生活用品,努力汇集全社会的力量组织各种帮困救助活动,及时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
二.养老服务追求“效”,统筹全方位养老服务改革
针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的现状,积极开发老龄资源,拓展社区为老服务,大幅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全市率先成立“康泰惠老服务协会”,编制了《天宁区养老服务指南》,逐步形成了具有天宁特色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扎实开展老年人服务需求调查。以政府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对全区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进行全覆盖式调查,重点摸清独居孤寡、空巢、高龄、残疾重病、困难老人等各类人群的需求,目前调查报告已初步形成。下步我们将认真分析调查结果,根据需求逐步推出养老服务项目,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题、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标准化”试点项目。今年是国标委首次试点立项的“全国居家养老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积极组织标准化建设参与单位着手研究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与推广实施价值、能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更为规范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维权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国家级行业标准体系,努力探索形成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品牌,目前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已基本形成。
积极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区委政府的统筹推进下,按照“三区一城”的规划定位,积极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创建等相关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集聚区建设最大力度支持。夯实养老载体建设,今年新增养老床位150张,区红日家园老年公寓被民政部确认为“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单位”,安信颐和(常州)国际颐养中心荣获“江苏省首届养老产业十大经典案例”。
三.社区治理凸显“新”,完善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围绕“构建三社联动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力”的实验主题,突出“实验区”核心指标,创新思维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今年四月,接受“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中期评估,创建成果得到专家组一致肯定。
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在区委社工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多元共治体系”:党组织是核心,不断加大对其核心作用的考量;居委会是主体,围绕“两份清单”,明晰何所为、何所不为;专业社工是纽带,其专业性、服务力成为关注的重点;社会组织是补充,社区服务类成为发展的重点;社会资源是重要财富,居民中的贤达能人、辖区企业物业等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则成为桥梁,推动社区治理向纵深发展。
纵深推进“实验区”建设。下发了《区2015年度“实验区”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明确各责任部门工作重点,确保重点落实到位;出台《2015年度社区建设考核办法》,围绕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等社区治理的重点、难点,优化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办法;推进社工职业化建设,公开招录新社工32名,新增全国社工证持证社工72名。今年为“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提供现场参观点,代表常州市接受省委督察组“减负增效”工作督查,均获得一致好评。
强化社区各类组织建设。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正全面加强;通过社工通识培训和“领军型人才”培训,社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实施《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区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达13.7个;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年检率达100%。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正式运行,对社会组织进行全面能力提升。以市公益创投为契机,发掘有潜力的公益组织,全区共12个公益项目入选市公益创投名单,获得创投资金22万元。
四.双拥优抚强化“深”,推动有特色军民融合发展
今年是常州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关键之年,工作侧重夯实双拥基础、巩固双拥成果、深化双拥内涵,以创建迎检带动全区双拥优抚工作。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双拥工作机制。年初安排专项资金800余万,为驻区部队解决工作、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急难问题。落实好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优抚保障水平。同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协同推进机制,让更多的资源向双拥工作集聚,提高双拥工作水平,打通拥军服务“最后一公里”。
广泛宣传、凝聚合力,营造双拥工作氛围。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力宣传抗战英烈的英雄事迹。丰富“双百”活动内涵,通过与人社局联合举办退伍军人专场招聘会、军地两用人才烹饪培训班,为部队官兵退役后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奠定了技能基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好《锦绣天宁》、天宁双拥网、双拥简报等载体和“军民道德讲堂”、“兵妈妈说唱团”等平台,培育、弘扬好天宁特色的双拥文化。
严格对标、科学迎检,服务全市创建大局。围绕全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目标,迅速研究标准、吃透标准,严格对照标准,深入找差补差,把工作抓在前面、紧在前面、严在前面,切实防止“临时抱佛脚”。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责任分工,加强督查和指导,及时传递压力,确保工作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五.队伍建设体现“优”,提升民政综合能力水平
致力于打造法治规范、精细高效、科学合理的民政文化,加强民政系统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民政为民服务工作水平。
树立法治理念,加强民政工作法治化水平。出台法制学习制度,明确法制学习和培训的责任主体、具体方式、内容、时间等。同时制订依法行政培训计划,结合民政工作实际与特点,开展民政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学习,强化对新颁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依法行政实务培训,积极采取专项培训、以会代训、个案培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民政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
强化绩效意识,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对人、财、物监管制度建设,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启动对区社会化养老资金绩效评估,出台《天宁区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社区工作经费管理使用的规定》,加强对社区工作经费和权力事项运行的监督检查,规范社会救助救灾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
强化发展意识,推动民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夯实行政区划调整中各类民政保障、区划界线调整等工作,确保规范操作、有序交接;有序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普查方案,保障专项经费,确保普查任务的顺利进行;规范开展婚姻登记等社会事务工作,完成历年度婚姻登记档案补录工作;高效办理各类提案建议,全年共办理7件人大代表建议、2件政协委员提案,答复满意率为100%。不断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接待来访群众约300人(次),处理群众来信8件,回复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