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更是以创建现代民政示范区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的关键一年。我局在天宁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各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天宁民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被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入选“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评为省“双拥模范区”,同时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同类别国标试点为首次)。
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引擎,以固本强基、福利普惠、功能拓展、专业提升为重点,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参与中履职践诺,围绕“规范、发展、满意”三大关键词,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积极推动天宁民政持续发展。
一、真情服务百姓,不断规范公共服务。
推动管理型民政向服务型民政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民政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救助服务、适度普惠型福利服务、优抚安置服务、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等资源,着眼于拓展公共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民政工作规范化发展。
1.规范运行社会救助。目前,全区已初步建立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临时救助等为辅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充分运用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对申请救助家庭进行实时比对、动态管理。通过及时公开救助信息、低保信息管理的全覆盖、社会救助的“一门受理”等多种途径,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公正、公开。
2.规范发展社会组织。近年来,我区坚持重点关注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始终秉承“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壮大于社区”的理念,努力提升其参与社区建设、融入社会管理的活力与能力,目前全区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达11.7个。同时,通过完善社会组织年检、评估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探索多元培育路径,使我区的社会组织发展步伐正在逐步加快,目前如阳光爱心联盟、尤辉雷锋科技服务队等正积极活跃在社区,关爱、服务于居民。
3.规范管理社会事务。编纂完成《政区大典江苏卷.天宁篇》,重新修订了《常州行政区域名录》,稳步实施天钟线、天戚线行政区域界线联检,顺利完成平安边界创建。婚姻登记服务规范有序,着力开展婚姻登记信息补录,积极参与“共享幸福”主题活动,1—10月办理结婚登记2671对,离婚956对。殡葬管理推进有力,认真落实殡葬惠民政策,截止目前已为147名特困群众办理了免除殡葬基本服务项目费用审批手续。
二、着眼群众期盼,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
充分发挥 “康泰惠老服务协会”服务全区养老事业的作用,编制了《天宁区养老服务指南》;从制度建设、软硬件建设、业务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推动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综合标准化建设,正式启动天宁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1.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做优做强“五位一体”养老体系,即解决床位、做优餐位、提供座位、尝试“浴位”、探索助老维权的“席位”,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类、差异化、可选择的菜单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组织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星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创建,有效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加强对养老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实施养老机构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有效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行风险。通过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关停2家规模小、档次低、安全隐患大的养老机构,目前全区现有的养老机构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2.营造社会尊老敬老氛围。以全国第五个“敬老月”活动为契机,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参与形式多样的关爱老人活动,重点“针对五类对象,开展六项活动”:针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赠送“防走失徽章”;针对失能老人,捐赠“专业护理床”与培养“全能护理员”;针对失独老人,组织“青春结伴行”;针对空巢老人,安装“贴心一键通”;针对耆德老人,组织小记者采访。通过开展系列惠老活动和“敬老文明号”的创建,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3.提升养老服务内涵。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信息档案,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尝试从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入手,针对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处于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状态,探索“互融式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促进区老年人维权中心、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和虚拟养老天宁分中心的内涵发展,推动养老服务逐步从规范走向标准。
三、夯实治理基础,建设满意和谐社区。
近年来,按照民政部以及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我区结合中心城区特点,以提高居民满意为目标,以夯实“实验区”各项工作为载体,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长效机制。
1、开展减负增效,促进社区转型服务为本。今年以来,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梳理各类社区减负事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减轻社区、村负担专项治理行动,同时改革和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增强社区群众工作能力和社区的凝聚力。明晰“一条主线”,即坚持把推进“减负增效”作为主线,一手抓减负,一手抓增效,并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推动社区加快转型、服务加快升级。全面梳理“两个清单”,即明确准入社区事务清单,梳理出城乡社区依法履行职责事项18类、依法协助工作事项20类;明确社区减负工作责任清单,对社区工作任务和指标、创建达标评比等项目,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和推进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制定了《天宁区社区工作准入实施意见》,对进入社区的创建达标评比、考核检查等,一律实行准入审批制;以“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为中心,加强对社区减负、事务准入的常态化督查。
2、探索研训举措,优化社工队伍建设体系初成。通过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书记、主任“一肩挑”的54人,占比84%,比上届提高了9%。积极推进社工招录培训、考核激励、成长成才的制度创新,建立区、街道两级社工实训基地,开展社工领军型人才培训,对全区20名优秀社工干部开展为期一年的在岗培训,通过强化研训一体机制,助推社工专业化成长,确保到2015年,全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达86%以上。积极探索“片长加志愿者”的“网格化团队”,提供居民所需的多元服务。目前,全区专职社工537名,平均年龄39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82%;党员人数占比51%;一支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工队伍正逐步形成。
3、坚持政社互动,推进社会组织发展良性互动。坚持组织化培育、专业化发展、项目化支持、民间化运作,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全区现有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1191个,其中登记459个,备案732个。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对新批社会组织统一要求申领组织机构代码证。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注重“阳光爱心联盟”、“瑞文心理工作室”、“雷锋科技服务站”、“光华成长支持中心”等有影响力、居民认同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培育,确保社会组织建设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公益创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服务,通过创投活动提高社会组织自身建设能力与服务能力,培育有特色的品牌社会组织30家。“阳光天使圆梦行动”、“都市一家人——天宁大学生村官关爱新市民子女”、“心语馨港青春护航”等7个项目社会影响广泛,入选了省公益创投候选名单。
另外,我们还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社会稳定。年内累计接待来访群众330人次,处理来信12件,办结率100%;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10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