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编者按: 古时,红梅阁边,静听天宁钟声;古运河畔,苏轼与好友饮酒对诗;小巷深处,摇着蒲扇坐在老槐树下的白叟,远处嬉闹的孩童围着叫卖的小贩讨价还价…… 今朝,现代文明为城市抹上新的颜色。扩容后的红梅公园成为市民们休闲健身的场地;一座座大型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沪蓉高速、京沪高铁等穿境而过…… 时光流逝,打磨着人生,亦书写着历史。一路走来,天宁不再是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史料,而有着留存于时间和空间的岁月痕迹、文化积淀。过去、现在、将来,翻阅每一页,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因此,本报将陆续推出“品味天宁”系列专版,忆古叙今,与读者一起领略别样的天宁。本期为系列一。
穿行于天宁的背街小巷,十子街、青青里、椿桂坊、洗米弄、青果巷……这些蕴含着丰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就像时代的缩影,记载着城市的变迁。 经过研究考证,天宁地名由来大致可分为几大类:以古城城垣、城门、城壕来命名;以军事、战争遗迹来取名;以名人、古迹来命名;以行业、商品集散地取名;以民间祈福、庙宇、传说取名;以官府、学宫取名等等;也有些老地名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现代化的名字取代。 在每个地名背后,往往都有个有意思的故事,或陈述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或彪炳着一位杰出人物,或寄予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向往。 十子街 东起晋陵路,西至化龙巷,全长200米。巷内原有北宋进士邹霖宅邸。其父邹元庆生有10个儿子,其中3人中了进士,邹霖是第十子。子孙遍及常州,一门科第不绝,为纪念邹家迁常始祖,将其居住地称为“十子街”。 关于“十子街”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乾隆御封”的版本。乾隆年间,这条弄堂里住着个王秀才,生养了10个女儿,好容易待女儿们都出嫁,他已年满花甲,老伴亦暴病去世。女儿女婿们苦于封建礼教,不得陪在老人家身旁,只得家中王秀才一人晚景凄凉。故他写下“家有万金叹清贫,生得五子苦无嗣”的对联,贴在家门口。正巧乾隆微服私访途经此地,心生好奇,便敲门一探究竟,在得知原委后,便封其十个女婿改姓王,责成他们恪守孝道、侍奉老人。宣封后,乾隆提起御笔,题写“十子街”。旧时娶亲的花轿都要绕经此地,以取子孙满堂吉兆。自此,这条弄堂改名为十子街。虽原貌无存,但里名却沿用至今。 延陵路 作为现今常州主要的东西干线。它的命名是1987年通过有奖征名活动而择定的,其由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 史载,吴王寿梦有四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寿梦一心想把王位传给立贤而有德的季札,但季札礼效先祖,三次礼让王位,弃室躬耕于延陵。公元前547年,季札又封于延陵,自此常州有了第一个地名。为纪念常州古邑初名,故以延陵命名,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椿桂坊 东起元丰桥、西至琢初桥,全长520米。 椿桂坊的由来,有一段佳话:北宋1103年,居住在此的张彦直及其子张守,父子同榜高中,登进士第,做官期间,为人清正、政治上颇有见地。六年后,张彦直的三个儿子张宰、张宦、张宇又同科中进士,为朝廷效力。父子五人金榜题名,乡里甚感荣耀。常州太守在此建坊旌表,取“灵椿丹桂”之意,命名椿桂坊。历代相沿,至今910余年。 洗米弄 洗米弄位于天宁寺东侧,南起延陵路,北至红梅公园,全长648米。 此弄名称的由来,与天宁寺有密切的联系,是寺内厨房当班的和尚到达运河码头洗菜、淘米必经之地,出入频繁,洗米弄由此得名。 “鸣钟声集斋堂饭,汲绠痕深石井栏。” 据传,此弄原为天宁寺院厨房,厨房有数十口大锅,每锅可烧数十斤米的饭。由于寺庙规模宏大,僧侣众多,淘米水慢慢汇成一条河,一直流向寺院后。 青果巷 东起新坊桥,西至天禧桥,全长930米。 这里原为名臣巨绅居住地,旧时巷口两头设有木栅门按时开闭。始建于1581年,当时运河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东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蜿蜒向东,流经青果巷。这里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的集散地,旧有“千果巷”之称。清乾隆年间,《常州赋》有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 在这里,深宅大院毗连,流水人家相映,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正是在这风水宝地,诞生了许多名门大家——明朝抗倭英雄、文学大家唐荆川;清代与方薰、奚冈、戴熙齐名的艺术大师汤贻汾;近代著名红色资本家、纺织业巨子刘国钧;“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历史学家钱乘旦等。 化龙巷 南起局前街,北至博爱路,全长380余米。巷名源于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玉带河、惠明河畔有荒地乱坟,人烟稀少。当地有一老人亡故,其子请风水先生在巷口玉带河边选坟地。风水先生私下叮嘱,此处乃龙地,尔父下葬后3年可化龙升天。其子探龙心切,未及3年期满,即挖土察看,果见父身已批龙鳞,息未成全形,化为白光遁去,消息传开,称其地为“化龙地”,故成巷名。 ‘ 古 村 东起正素巷,西至西庙沟,全长420米。古村,意为常州劫后最古老的村舍。其名记载着一段战火纷争。 南宋末年,宋度宗去世,其四岁小儿继位,朝廷腐败。元世祖忽必烈见时机成熟,命丞相伯颜率20万大军大举南侵。公元1275年初,常州失守。武进知县包圭等人应福建泉州司理姚訔召集,组织起两万多人的义军,一举收复常州。 后来,元兵数十万大军来援,日夜强攻常州,常州军民顽强抵抗,坚守半年之久。最终,城内义军全部牺牲,就连由500名和尚组成的和尚兵也无一幸存。 城破后,常州遭受了史上最惨烈的屠城,相传仅存18户人家聚居古巷、相依为命,因此古村又名“十八家村”。 麻 巷 位于古运河北岸,全长400米。据说古代织麻者聚居于此,得名“麻巷”。 经大规模改造的麻巷,已难觅旧影,唯剩巷中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清代中期建筑——吴氏中丞第,宅子的主人是吴光悦,清嘉庆元年的进士,在京为朝廷鞠躬尽瘁。时移景换,故宅几经易主,京城名媛陆小曼、画家吴青霞等多位名人入住过。 资料参考:《天宁区志》、《常州街巷》、《地名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