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皆是:留青竹刻、梵呗唱诵、烙画、虎头鞋……这些耳熟能详却又稍显陌生的“非遗”项目,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延续至今,亦构成天宁源远流长又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 自2003年以来,全区已被确定为各级重点保护名录项目的有3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5个、区级21个;已被确定为各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8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8名。本期,《锦绣天宁》将与大家一起领略天宁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
天宁寺梵呗唱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已有1300余年历史,为我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菩萨的声乐作品。我国佛教界向有“高旻寺打坐金山香,天宁寺唱念盖三江”之说。知名佛教音乐研究员胡耀亲访国内诸多寺院后,在其所撰《我国佛教音乐调查述要》一文中说:“除指明所属寺院的唱曲谱例外,皆以江苏常州天宁寺的唱谱为分析标本。” 常州天宁寺梵呗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韵味古朴清雅。天宁寺梵呗唱诵基本上为“纯声乐”的演唱方式,一般只用法器伴奏,不用笙管丝弦;其音乐风格哀婉、清逸,具有佛教音乐的鲜明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风味。
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考,梨膏糖产生于唐代宫廷太医之手,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唐朝名臣魏征之母经常咳嗽气喘,因药苦,太医便巧用中药研末加梨汁冰糖熬制成膏药状,冷却后切成方正小块。那膏糖入口香甜,数次服下,魏母的疾病竟神奇般地痊愈了。后人仿制,名曰梨膏糖。 据常州府志记载,宫廷古方梨膏糖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传入常州,逐渐发展,清宣统年间,盛极一时。叫卖梨膏糖,唱小热昏,曾是常州城乡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常州梨膏糖的选料大多由益气清火、明目补肾、平喘润肺的中草药组成,具有明显的医药实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且携带方便,外观包装典雅,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雕庄竹工艺品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工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一些达官贵人以及玩鸟的人,都以能买到雕庄中村鸟笼为荣。解放初期,常州市区的大庙弄,是常州地区鸟笼的集散地,许多人都去那里取中村鸟笼。 常州雕庄精品鸟笼素以选料考究、制艺做功精细、风格古雅精致享誉中外。雕庄鸟笼制作技艺,不仅形成了雕庄作为“竹雕之乡”的美誉和社会影响,还历史性地使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工艺成为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形成的胚胎和营养源。
苏东坡在常州的传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东坡在常州的时候,佛印和尚专程来拜望他,两人在清凉禅寺谈经说道,吟诗联对,十分融洽。苏东坡在寺里吃了几天素食,不觉厌腻起来,他顾不得佛寺的寺规,天天躲在厢房里烧鱼肉吃。 一天,苏东坡又在厢房里炸鱼吃。佛印和尚本是半路出家,被肉香鱼腥引得唾液直咽,便敲东坡的房门。苏东坡赶忙将刚烧好的油炸鱼塞在书橱顶上。岂料和尚早在门缝里看到了,等到开了房门,佛印便借“讨教”之名问苏东坡:“上面草字头,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不知是何字?”苏东坡大笑:“佛兄取笑了,这就是我苏东坡的‘蘓’(古繁体)嘛!”“那上面草字头,左边一个禾字,右边一个鱼字,又是何字呢?”“还是‘苏’(古繁体)啊!” 佛印说:“鱼是随便哪边都可以放的了,那我把鱼放在苏字(常州方言‘苏字’谐音‘书橱’)上面行不行呢?”“嗨!那怎么行呢?”苏东坡说。佛印笑着说:“如果已经放了呢?”“已经放了,就拿下来嘛!”佛印和尚立即从书橱顶上端下那碗鱼,大口地吃起来。
链 接 天宁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留青竹刻、天宁寺梵呗唱诵 天宁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地宝卷、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常州钱氏中医儿科疗法 天宁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烙画、常州朱普生骨伤科、常州红友酒制作技艺、常州茶筵、常州雕庄竹工艺品制作技艺 天宁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太官的传说、常州微雕、苏东坡在常州的传说、乾隆在常州的传说、青龙柳条编织技艺、天宁风筝扎制技艺、天宁龙灯制作技艺、天宁周氏中医正骨疗法、划龙舟、孟姜女传说、朱元璋传说、太平军传说、常州油丝线刻、天宁堆花糕团、常州吴氏棕编工艺、常州书画装裱技艺、常州虎头鞋制作技艺、天宁大圩沟圆木制作技艺、常州民间崇龙习俗、常州过年习俗、常州端午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