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繁體中文
长者模式浏览
智能问答
移动端应用
登录个人中心
首 页
走进天宁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开放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天宁教育优质均衡进行时
发布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相关阅读:
孩子上学,有些家长不惜血本,购买学区房、调转户口,也有家长想方设法择校,这些都是老百姓对于优质教育需求的一种真实写照。
缓解“择校热”,治本之策在于平衡优质教育资源。
为满足老百姓“上好学”的愿望,天宁用长远的目光对雕庄片区、老运河以北、老运河以南、青龙片区学校硬件设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进行科学布点,有序实施《天宁区教育现代化新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今年是计划实行的第二年,天宁结合区域实际,为教育优质均衡扎实发展打牢基础,在重要环节做好文章。
我区作为常州的主城区之一,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如何让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天宁打出了一套教育均衡发展“组合拳”,推进集团办学,采用“一体化”和“联盟式”的办学形式,科学布点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4个小学教育集团,通过新校加入高位起步、普通学校加入联盟的方式,实现集团优质资源全覆盖。
“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缩小区内校际间差异,带动每个学校共同提升,实现天宁教育的优质均衡,真正缓解择校热。”区教育文体局局长任洁说。
根据规划布局,局小教育集团向雕庄片区的凤凰新城辐射,二实小教育集团向青龙片区的天宁新城辐射,博爱教育集团、解小教育集团分别向老运河以北和以南辐射,重点覆盖市中心学校。
为了弥补天宁区初中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去年6月份青龙中学、第八中学、雕庄中学分别与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常州市正衡中学组建教育集团,并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天宁分校、常州市正衡中学天宁分校。
师资均衡
输出师资补短板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提质,应如何破题?师资均衡非常关键。
所有新建小学直接加入4个小学教育集团,实行“一体化”办学,做到“五统一”:统一机构设置、统一教育理念、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师资配备、统一质量监控。新建学校的领导班子和老师们,均是核心校派出优秀教师。集团内新进教师都必须先在核心校工作培训一年,然后再派到成员校进行教学,让新校的师资力量,真正做到高位起步。2014年,4个小学教育集团在“一体化”办学稳步运行基础上,重点推进“联盟式”办学成员校的发展。推进集团内成员学校之间教师、校长的交流和走校轮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章立制,加强校际合作,资源共享,采取一校领衔、成员校捆绑式考核等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全区学校实质性优质均衡发展。
同样,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区内3个市属初中教育集团天宁分校一体化办学,也实行“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核心校派出执行校长,输出理念,输出管理。3所中学教育集团天宁分校的起始年级语、数、外等主要学科老师由二十四中、实验初中、正衡中学派出。集团内教师互派,教研互动,同步进行。这些优势互补的举措为3所学校进一步提升质量、改善生源、打造品质提供了良好条件。
任洁表示,“今年下半年,这届七年级升八年级的分校学生,将有可能和核心校同年级学生进行互访学习。通过学生交流,缩小差距,真正促进学校高位发展,将中学优质学校办到家门口。”
特色发展
每所学校都精彩
教育均衡发展并非削峰填谷、“千校一面”,而是引导学校之间特色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如何助学校特色发展、让学生全面成长?天宁独辟蹊径,在组建教育集团后,以特色项目打造品牌,每个学校各具特色,自然形成了集团特色资源库。整体推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
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从办学愿景、课堂特质、师生品质、品牌群体等方面进行在“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健康成长,每一位教师走向生命自觉;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则放大“新竹服务公司”、“七彩童年”、“体育课程基地”三大省文化品牌的效应,在“健德性、健心智、健体魄、健气质”的文化生境中打造二实小学生独立自信之美、责任担当之美和智慧创造之美;博爱教育集团的微学院用微课程平台、数字化互动课堂教学平台、学生e活动平台、服务管理平台拓宽自主学习空间,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的“OM”从一项比赛,发展成一个激励创新的品牌活动、一门启迪智慧的特色课程,而且将成为解小师生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
北环路小学从改变学习方式入手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北郊小学创建系统、开放、主动的“数字化校园”;兰陵小学的乒乓文化内涵成为学校追求的教育理想;雕庄中心小学让足球伴随孩子幸福成长;青龙实验小学“触摸科学、启迪智慧”的科技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石……
区教育文体局相关人员表示,每个学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通过特色教师交流、走班教学、区域联盟活动等多种途径,借助外力丰盈了学校课程资源,共享了特色资源,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机会均等,让教育公平有保障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区积极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爱行动,充分挖掘公办教育资源,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我区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
据区教育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即可上公办学校:(1)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的户口簿、儿童预防接种证;(2)父母在我区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暂住证;(3)父母相对稳定工作的证明(社保凭证、与我区用工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4)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的父母符合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有关证明。
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区共关停并转简易学校12所,分流安置学生3000余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区内公办学校就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健康成长。
(以上资料由区教育文体局提供,徐佳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