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11月8日,博爱小记者一行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张家港永联村进行采风活动。
在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之后,小记者们走进素有“华夏第一钢村”之称的张家港永联村。三十年前,永联是苏州地区版图上找不到的一个贫困小村,永联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孩子们看到村民们居住的家园高低错落,园内外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小桥勾连,村民们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走进村民代表开会的场所,场馆内金碧辉煌。小记者们采访了当地的村民,了解到这里所有的经济来源于炼钢厂,年收益可达四十多亿,老年人可以申请住爱心房,安享晚年。孩子们体验着乡村风情,感受着新农村的气魄与魅力。
紧接着,小记者们走进了永联钢材厂。进入厂区,踏上厂内独具匠心设在半空的安全通道,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声响,一股股与外界温差极大的热浪扑面而来。走在安全通道的舷梯上,从高空俯视,看见机器旁的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身后的劳动成果是他们工作热情的源泉。车间里的每一名工人都为自己能干这份工作而自豪,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会有今天的永联村。
临近中午,在导游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游览了农耕园。这是一座功能多样的休闲农庄。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以农耕为主题的文化走廊,在玻璃窗里陈列了许多农耕器具。走进农耕历史区,可以尽情地了解几千年来的农耕方式、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和著名的农业历史著作,切实感受先人们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当然,最吸引小记者目光的还要数园内的动物养殖区,这里的鹦鹉表演着实让人大开眼界。而在江南作坊区,小记者们分组进行活动,可以亲手体验祖辈们口中的传统手工工艺,如:酿酒榨油、磨豆腐,纺布等。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传统江南手工作坊的生产流程,还能请教师傅,体验坊间农活的滋味。
永联,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却创造出了许多的奇迹。博爱的小记者们在游览中体会到永联村虽是一个平凡的地方,却包含了希望和梦想,从贫困到繁荣富强,这就是永联。
请听小记者们的现场报道:
力量的源泉
张家港市的永联村是靠钢铁发家致富的,周六,我们博爱小记者参观了永联钢铁厂,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深有感触。
当我们刚进入厂区,踏上厂内独具匠心设在半空的安全通道时,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声响,一股股与外界温差极大的热浪扑面而来,浓重的铁锈味更是让我们不停地打喷嚏、咳嗽,我们有了逃离的想法。我心想:工人们是怎么在这样恶劣环境的车间里坚持工作的呀?我站在安全通道上向下俯视发现:机器把一种红色的提炼物运送到下一个站点时会排出一些滚烫的铁水,虽然四周有桶装着,但铁水还是溅得到处都是,我看不明白地上为什么会一点儿水渍都没有。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因为地上只要一有水,就会有工人拿拖把把它清理干净。工人们虽然改变不了现场的恶劣环境,但他们很注意细节,以防溅出的水烫着或滑倒,避免安全隐患,车间里随处可见5S管理的细节。继续往前走,我们看见机器旁的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身后的劳动成果是他们工作热情的源泉。车间里的每一名工人都为自己能干这份工作而自豪,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会有今天的永联村。
永联村因为钢铁厂致富了,成为新型农村,钢铁厂成了永联村的根基,但同时富了的永联村为永联人提供了各种“安居乐业”的保障,是钢铁厂工人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和坚强的后盾!
五(8)班 陆孜萱
暖 流
欢声笑语,人声鼎沸。你一定会问,“在哪儿”?我们博爱小记者一行就在张家港永联村的老年活动室里。
在活动室里,同学们个个寻找“目标”前去采访,我也不甘示弱,向人群拥去。可似乎老天与我做对,千方百计不让我采访。不是自己害怕就是怕老人不愿意。我越找越急,始终找不到目标,像泄了气的皮球,缩在一旁。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注意到了我,她缓缓向我走来,抚摸我的头,握住我的双手,带我去椅子上坐坐。她慈祥地看着我,还给了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顿时,一股暖流流淌在心间!我轻轻地问:“奶奶,您在这过得怎样?”“可好了!这里包吃包住。我们老家伙聊聊天,喝喝茶,唱唱歌,子女们都放心得很,我们也快乐得很!”说到子女,奶奶的脸上红扑扑的,心儿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情不自禁将奶奶的手握得更紧了。渐渐地,我和奶奶又聊了些家常话,向奶奶了解一些她们生活中的趣闻乐事,逗得我哈哈大笑。这时,奶奶的“伴儿”爷爷闪亮登场了,他邀请奶奶来上一曲儿,那唱得可是杠杠的!他们是用家乡话唱的,那声音洪亮,劲道十足,有模有样,虽听不出唱的内容,但一定是全身心投入的。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全身上下。我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们的开心快乐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也许现在的心正思念者我们,想着我们。多回家陪陪他们,让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都渗透着爱的暖流......
五(8)班 姜依伶
磨 豆 浆
星期六的早晨,我们博爱的小记者们乘车来到张家港开展采风活动。
在农耕园里,我们看到很多以前人们的生活用具,如芦花鞋、月饼模子、提灯、纺纱机等。我还亲身体验了一次磨豆浆。平时在家看妈妈磨豆浆,摁个开关一会儿就好了。可过去人们是如何磨豆浆的呢?我们很好奇。来到豆浆坊,我们便看到有一个似弓非弓的东西挂在墙上,地上放了两块石头,这时店主老婆婆告诉我们,那石头叫“石磨”,还热情地邀请我们自己试试怎么磨豆浆。婆婆先把“弓”拿下来放在石磨的一个小口子上,然后把已经洗干净的黄豆放在一旁,叫我们几个站在“弓”的旁边,用手扶着。我心想: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推磨呢?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纳闷,其他同学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婆婆好像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便对我们说:“这个石磨很重,通过摇这个杠子,可以帮我们省力。”“哦,原来是这样。”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始磨豆浆了,我和其他同学卖力地摇着,婆婆一边扶着“弓”一边放黄豆。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黏黏的白色液体从石磨中流出来,我们都激动地叫了起来:“豆浆、豆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在回家的车上,同学们还在不停地讨论着那些农具神奇的用途,我不禁感到:我们民族的劳动人民真是勤劳而聪明啊!
五(8)班 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