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一场文学饕餮盛宴,这是一场心灵美妙享受,这是一场人文精神洗礼。10月9日至10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讲习活动在常州市局小教育集团龙城小学隆重举行,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和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先生给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学员们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局小教育集团语文骨干教师和李伟平名师工作室成员一并参加了讲习活动。
银弦轻拨,言之为文
王彬彬教授先从散文重情感而轻技巧谈起,他认为“大象无形”,真正优秀的散文是没有技巧而言,那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他提出清代刘熙载《艺概》中的七戒: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也就是说,写文章主题不要芜杂,要集中;文气不要破断,要连贯;布局不要紊乱,要严谨;语句不要俗气,要新颖;用字不要生僻,要通俗;详写略写不要失当;材料不要虚假。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散文“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
王教授讲散文的语言,他引用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指出语言的内容性、语言的文化性、语言的暗示性、语言的流动性,并广征博引,何其芳、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这些散文大家。在他的口中更加熠熠生辉,信手拈来的妙语连珠让人啧啧称赞。他还说散文语言最高境界是干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却能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
王教授还说到散文的细节,他声情并茂地再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并大赞了鲁迅先生的《女吊》,梁实秋的《送行》。是这一个个细节成就了这一篇篇不朽的杰作。伤心处,语调深沉;高兴时,激昂兴奋。王教授像稚子般,对散文的喜爱溢于言表。他谈笑风生间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呈现,就像演奏着一曲文学交响乐,丝竹间有音韵,话语处皆为文。
巧理关系,为生民立命
汪政先生认为:文本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只面对单纯的文本。而在文本解析中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分别是:教师与学生、文本的内与外、文本的有无与常变、方法的多少与新旧、文本的过去与现在、作者的有与无、虚与实、书写与声音、文字文本与非文字文本、文本与生活。
汪先生认为塑造学生的阅读人格比单纯的文本教学重要得多,让学生形成阅读伦理比知晓具体的文本知识重要得多。接着就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十大关系,认为解析文本,首先了解作家,了解作家的生活,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人永远比认识文重要得多。语文教学就是从文入手,最后读出那个人。恰如其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营建自己的阅读生活,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提高他们与文本心灵碰撞的概率,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职责。
鸿儒谈笑,行而远之
讲座后,还进行了现场互动,两位专家精彩而又巧妙地做了现场解答。
王教授巧妙借用刘半农送给鲁迅先生的一副联语:托尼思想,魏晋文章。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冷峻后有温暖,平淡处显独特。对于散文教学他也谈了自己看法,认为先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方能领悟:许地山的创作三宝: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更是用文人特有的调侃,说张爱玲也不乏是位散文大家。古语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师鸿儒间的对话精彩纷呈,让人获益匪浅。
汪先生首推荐大家阅读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然后结合“文本解析的十大关系”巧妙婉转地回答了现场提问,让在座的各位老师受益匪浅。
昔有“竹林七贤”以文会友,今有“人民教育家”大谈散文,美哉!散文只是文学的冰山一角,小学语文只是孩子学习的沧海一粟,然而他们却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让孩子去阅读经典散文,去享受曼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