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宁党建 > > 内容
病榻上,织就爱心网络
发布日期:2013-07-19 浏览次数:  字号:〖
 

如火骄阳下,记者走进常州北环新村一户普通人家。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里,下肢瘫痪、身材瘦小的“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德林正蜷在床上面试3名志愿者。这里是服务队的“前线指挥所”,经年累月来访者来来去去,床头木地板已经被磨得光亮发黑。就在这间斗室,他凭借爱心和电话建起庞大的志愿者网络,凝聚了300多名骨干、7000余名注册志愿者,先后有10000多人参与活动。“一”和“+”,组合起来就是干!王德林告诉记者“一加”的由来,是志愿服务让他重新找到了自我、让他无愧于党员这个称号。

王德林因车祸致残,瘫痪在家37年,金属钢板支撑着他扭曲的身子。1999年,他通过电话参与电台节目,结识了10多个好友,其中有像他一样的残疾人。朋友们找来轮椅把他推上文笔塔,看着江南水乡美景,他萌生了成立一个助老助残爱心社的想法。一加服务承诺书上注明了一个个爱心项目:对病、弱、孤寡老人进行探访、陪伴,照顾生活起居;对“三无”孤老长期结对服务;为身体严重残疾不能上学的儿童提供辅导;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工作能力,树立自信,消除孤独感和不平衡感……

王德林床头有一份特殊“笔记”,记者翻阅时看到这样的记录——22日,今天李爷爷的身体还好,可以坐在桌边看书,记住给他调理胃口,睡前换一次热水袋,记录人徐海涛;23日,今天爷爷喘得厉害,我把炉子挪到离门远一点的地方,这样不会有太多煤气进屋,望各位成员注意,记录人唐亚军;24日,今天李爷爷大便难,坐着太吃力,明天最好做个垫子放在痰盂上,记录人禹晓东……

这本集体用爱心书写的笔记,被志愿者称为“万言书”,李爷爷则是志愿者的一位帮扶对象。

而最早结对的是孤老佘淑如老人,“接力”帮扶的志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数十位队员不离不弃轮流守护,陪老人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爱会随着时间延伸、加温,不仅温暖着老人,也温暖着每一个献出爱的人!”笔记整理者、河海大学的大学生陈璐动情地说。

去年7月底,常州第一个社会组织党支部在“一加服务队”成立,社区给“一加”免费提供了活动室,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党员充实其中,不乏公务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王德林设想,利用这一平台,通过成立手工坊、工作室,让残疾人更有尊严地劳动、生活。最近,残疾人刘泉琴的丝网花工作室开张,志愿者牵线搭桥为其在第八届花博会展区争取到一个9平方米的展位进行销售。天宁区组织部部长蔡旭介绍,以王德林为带头人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正成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鲜活纽带。以党组织为依托组建开放式的党员志愿服务中心,以党员为主体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该区涌现出一批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服务内容扩展到八个类别28条服务热线,综合了上门服务、热线咨询、站点服务、巡回服务、结对服务、网格服务等多种形式。

 “全国志愿者先进单位”“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全省志愿者模范”“全国助残先进单位”……十余项荣誉奖杯使王德林的陋室生辉。这些荣誉的取得,正如王德林在博客首页上所写的,“光荣而艰巨——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蔡 炜)

 

                   ――摘自《新华日报》2013719A2
版权所有:天宁区委组织部 Copyright (C)201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市天宁区电子政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