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围绕经济现代化,转型升级稳增长
紧扣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质态的全面提升。
加大有效投入。(1)聚焦重点项目。全面落实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责任制,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争取各类政策,确保市、区96个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6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9%以上。(2)保障新开项目。实行项目专人代理,明确办结时限,明确开工期限,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开工,确保新增项目年内开工率90%以上。(3)紧盯在建项目。落实在建项目周报制度,强化形象进度督查,全力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四药研发中心、德凯医疗器械等22个项目年内竣工达产。(4)跟踪在谈项目。锁定城市产业、楼宇经济、都市工业,梳理包装载体,推行精准招商,力争引进超亿美元外资项目2个、超10亿元内资项目2个。
加速转型升级。(1)提升服务业能级。加快建设华润万象城、弘阳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扶持发展万都钢网、常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确保服务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90%以上,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100家,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30%。(2)壮大楼宇经济。组建专业招商管理队伍,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全力推进交银大厦、凯信商务广场等重点楼宇招商,抓好天元大厦、百脑汇等楼宇二次招商,形成税收超千万元楼宇15家、特色楼宇2家。(3)做优都市工业。鼓励恒丰铜材、上能新特等优势企业加强与央企深度合作,引导华利达、旭荣等企业做强主业、做大规模、做优效益,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
加快业态集聚。(1)依托天宁风景名胜区,加快南广场、东印厂等地块开发,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风貌旅游区。(2)结合丽华路、光华路改造,加快建设区老年服务中心、德安医院、儿童福利院,重点发展养老托幼、社区医疗、教育培训等特色楼宇,建设社会服务优质区。(3)抓住同济桥改造契机,加快理想中学及周边地块改造,启动建设金融大厦,力争引进外资银行1家,入驻金融保险机构达30家以上,提升和平北路金融街。(4)引导百脑汇、银河湾电脑城错位发展,全面推进华海城市广场、九洲商业广场等综合体建设,培育劳动中路电脑数码特色街。(5)放大中吴大道汽车产业集聚优势,改造提升华东汽车城、汽摩配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规划新建天宁汽车城。(6)结合常高技地块的开发建设,培育装璜装饰、家居设计类特色楼宇,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家居卖场,做大做强飞龙路家居装饰商业街。
加强财力培育。(1)加快税源培植。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长效稳定税源,力争全年税收超亿元企业9家、超5000万元企业16家。(2)实施公有资产新三年倍增计划。鼓励各级做大做强、做优做活资产,到2015年各街道资产总量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3)强化零星税收委托代征。确保零星税源入库增长15%,突破2亿元。(4)加强财税监管。建立税收征管联动平台,强化税源动态管理,加强监测分析,优化税收环境。
二、围绕科教现代化,创新驱动增活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天宁新一轮发展最大、最新的机遇,抢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不断提升科技要素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贡献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激发企业创新意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新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家、“两站三中心”5家,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企业研发机构达42家。(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四药“大品制剂产业化”等科技创新项目,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1%。(3)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件。加强品牌建设,挖掘有历史价值的可注册战略性商标50只,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4)强化创新企业培育。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项、科技扶持资金3000万元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省高新技术产品30只。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1)新能源材料科技产业园。完成投资5亿元,力争实现产值15亿元。亚玛顿双玻导电玻璃项目竣工达产,引进四条奥地利超薄玻璃物理钢化生产线;天晟新材二期9.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面建成。(2)智能电力装备科技园。中利科技航空导线项目建成达产,实现产值5亿元。(3)恒生科技园。完成投资3亿元,一期竣工,启动二期6.4万平方米园区建设。(4)黑牡丹天宁科技园。完成投资5亿元,加快10万平方米总部研发办公区和加速器建设。(5)凤凰新城都市科技产业园。深化园区业态布局规划,推进常药研发大楼和GMP针剂车间改造,兰陵制药GMP新车间尽早投入使用。
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1)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扩大创业服务中心孵化成效。(3)集聚创新人才。持续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0个、领军人才50名。加强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3100名以上,确保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达到560名。
三、围绕城区现代化,城市更新塑精品
注重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品质提升,大气魄、大手笔、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精品天宁。
加快新城建设步伐。(1)凤凰新城。实施大容地块、采菱老工业园等重点区域的房屋征收和企业收储,完成征收40万平方米,调整出土地800亩。加快推进水岸花语、菱溪名居、凤凰岛路、凤凰公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商品房和安置小区80万平方米、道路10公里、绿地13公顷。加强招商引资和融资推介,完成3个以上地块的挂牌上市,力争引进大型城市综合体和现代服务业项目2个、股份制医院1家。(2)天宁新城。完成东经120创意生态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并开工建设地下工程,启动建设横塘河湿地公园和横塘河西路,完成5个以上地块招商,力争引进民营三级医院1家。推进青洋路两侧业态调整,逐步形成创意产业配套区、科技创新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青洋路高速道口经济,引进大型物流企业2家,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
提升老城形象品位。(1)实施“三改”工程。抢抓全市“城中村、危旧房、低洼地”改造机遇,加快推进中联大厦地块和东印厂及周边地块等旧城改造项目。(2)重构站点业态。结合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在天宁12个站点的布局,细化深化文化宫、茶山等站点周边的业态规划,策应轨道交通建设。(3)优化城市功能。结合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10家。
完善城市交通路网。(1)拓展骨架道路。实施大明路、新堂北路拓宽工程和龙锦路、青洋路高架、晋陵南路延伸工程。(2)加密城市路网。改造提升丽华路、桃园路、光华路、红梅南路等城市道路。(3)完善站点路网。启动建设书卷巷、正素巷、陶沙巷等轨道交通1号线疏解道路。
有序推进和谐征收。(1)全面清结结转项目。持续开展结转项目清结行动,加大洽谈频率,强化司法保障,力争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常隆化工及周边地块等13个结转项目全面完成。(2)高效推进新开项目。结合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地块推介和重点区域交通环境整治,启动新堂路、凤凰驿文化长廊等38个征收项目,完成征收150万平方米。(3)固化提升实践成果。总结推广青果巷等优秀征收项目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和谐征收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模式。
四、围绕生态现代化,标本兼治优环境
坚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筑生态文明体系,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加大环境治理强度。(1)推进“蓝天”工程。加大对餐饮企业、建筑工地的监管整治力度,严控油烟和扬尘污染,完成30台懒汉炉整治,建成餐饮油烟整治达标街2条。(2)深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加强河道治理,完成20个小区(自然村)生活污水接管工程,确保青洋桥和东关桥水质达到Ⅳ类标准,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60%。(3)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实施东方伊思达中水回用项目,完成7家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强化节能减排力度。(1)倡导低碳理念。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模式。(2)推广节能技术。鼓励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节能水平,实施黑牡丹牛仔布清洁生产工艺、月夜灯芯绒热能回收利用等一批节能技术项目。(3)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每万元0.51吨标煤以内。
提高绿化美化程度。(1)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改造蔷薇园、翠竹公园,全面提升晋陵南路、大明路等道路绿化,重点做好火车站、文化宫等重要节点花卉布展工作,新增公共绿地30公顷。(2)美化城市环境。创新开展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探索多元共治机制,在美化城市环境的精细、精密、精准和全覆盖上下功夫,确保城市干净整洁、规范有序。(3)强化生态创建。丰富绿色创建活动内涵,新创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2个、绿色学校2家、绿色社区2个。
五、围绕文化现代化,创意提升软实力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努力打造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人文天宁。
壮大文化产业。(1)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投融资20亿元。(2)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加快推进报业传媒大厦、中华纺织博览园等项目,引进文化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3)大力发展文化关联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的嫁接联动,整合提升红梅公园、东坡公园和天宁寺周边业态,启动创建国家5A级天宁名胜旅游区。
放大文化资源。(1)放大名人文化。保护修复瞿秋白天香楼、张太雷纪念馆、唐荆川贞和堂等名人故居,广泛开展主题研讨交流活动,扩大名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放大运河文化。结合古运河申遗,积极推进工业遗存的保护开发,重点建设凤凰驿文化长廊、古运河文化风光带等项目,打响运河文化品牌。(3)放大古街文化。加快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修缮,完善提升前后北岸功能和业态,深入研究浦前老街等规划方案,传承历史文脉,展示古城风貌。
做大文化事业。(1)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区老年大学、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建成文体活动中心5个,开放学校文体场馆3个,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5平方米。(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常州宝卷”、“茶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以上。(3)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幸福广场”周周演等大型广场演出30场以上。(4)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文笔塔讲坛内涵,推广提升道德讲堂,打造示范点30所。
六、围绕社会现代化,办好实事惠民生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会管理,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天宁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办好十大民生工程。(1)就业创业工程。新增就业117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600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20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开展创业培训700人,扶持创业350人,创业带动就业1750人,新增私营企业1200家、个体工商户4500家。(2)社会保障工程。稳步提高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养老补贴水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分别净增3000人、3000人、2000人,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3)教育提优工程。实施教育现代化新三年行动计划,放大教育集团的品牌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成博爱小学龙锦分校、局小集团华润小学,改造博爱小学、红梅新村幼儿园,移建青龙中学,新建紫云幼儿园。(4)卫生计生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0%,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500元,最高补偿限额由12万元提高至15万元。深入推进“青春健康基地”、“银龄乐园”等平台建设,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400对以上,实现“社区免费早教课堂”全覆盖。(5)住房保障工程。新建限价商品住房200套,改造棚户区危旧房400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做到应保尽保。(6)法律援助工程。设立区法律援助代办点8个、街道法律援助站6个、社区(村)法律援助联系点84个,打造“15分钟法律援助圈”。(7)敬老帮困工程。推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全区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50%,新增养老床位100张。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筹集慈善基金100万元,加大对“三无”、低保、大病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8)助残关爱工程。为1200名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服务,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低保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安养服务,为高中及以上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助学帮扶。(9)防汛护民工程。改造提升前浪浜、同心河等水利设施,积极实施西园村、虞家村、芳田村等洼地除涝工程。(10)和谐安民工程。改造提升朝阳三村、兰陵公寓等25个城中村、次新小区、安置小区安防设施,新增技防入户10000户。
深化社区建设内涵。(1)优化社区管理模式。梳理明确社区职责,理顺内部各类组织关系,探索建立社区事务规范化管理模式。(2)激发社工活力。加强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培训提升社工业务水平,社工专业化水平达85%。(3)发展社会组织。筹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激发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建设,新培育登记社会组织330个。(4)提升社区品质。落实“智慧常州”三年行动纲要,深化青龙苑、紫云苑等小区“智慧社区”建设。新建改造社区工作用房5000平方米,创建“一居一品一亮点”的社区服务品牌,创成和美小区3个,城市和谐社区达标率达95%。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制度,健全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健全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大调解网络,深化“平安天宁”建设,确保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以上。(2)大力加强治安防控。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四项排查”长效机制,健全三级组织网络,注重对苗头性信息的研判,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升合成化、科技化、信息化打防水平,法治建设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达90%。(3)全力做好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生产建设、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减少一般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