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常州市天宁区科技局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调优、创新、提标”主旋律,致力于走精品、高端、创新、智慧和集成“五条新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即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项目带动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为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今年1-10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70.1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4%,同比增长42.95 %。预计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0亿元。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区现拥有省级科技产业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29家、民营科技企业6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逐年提升。今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9家,高新技术产品申报达48个,均大大超出年计划。天晟和亚码顿2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功上市。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区9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投入、80%的专业技术人才、60%以上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今年我区已获得上级科技扶持资金达5813万元,取得了历史性的大突破,目前已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6项,其中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7项。科技部门为企业共争取政策扶持8803万元。今年我区有2家企业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市只有5家。1-9月份,全区专利申请量达48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35件,已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309件,外观专利申请量42件。全年预计专利申请量达900件。
四是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夯实。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建设项目获省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目前全市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共有12家,省级平台只有5家,储能院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以来我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恒生科技园和黑牡丹科技园获得市级科技加速器认定。全区现拥有“两站三中心” 家,市级加速器3个,省级科技孵化器5家,国家级孵化器1个。
五是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以人才、平台、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今年我区组织180多家企业参加2013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四大专题活动精彩纷呈:一是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揭牌仪式,二是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和储能材料与器件发展论坛,三是恒生科技园开工奠基仪式,四是天宁创新创业科技园推介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参加人员层次规格较高。其中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省级认定。我区今年以来已组织对接活动8场次,签订合作项目46项,合同金额超过2964万元。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我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市、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精心组织实施市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即创新园区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壮大工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引领工程、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工程)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抢抓全市“一核八园”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功能提升工程,打造创新要素驱动、创新能力显著、创新成效突出的一流创新高地。一是做大做强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动力创业中心、采菱科技园等孵化器。二是重点打造恒生科技园、黑牡丹科技园、中华纺织博览园等加速器。三是全力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技创意园、电力装备园等一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为全市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提供有力的保障。明年重点推进五大科技创业园建设步伐,加强招商推介,做大天晟新型发泡材料产业和亚玛顿光伏材料产业园。
2. 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以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和形成高端服务业品牌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培育新能源产业;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等为重点,壮大新材料产业;以生物制品、生物试剂、小分子药物及给药系统研发与制造为重点,提升生物医药产业。二是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突出新型纺织面料、高档家纺、品牌服装,做强现代纺织产业;突出智能开关、智能化电气设备、数字化电站配件、柔性输变电系统,提升智能电网设备产业。三是着力培育高端服务业。依托各类科技产业园和创业园,推进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分析检测、试验验证、技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明年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5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亿元。
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投资、技术研发的主体地位,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推进“两站三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提升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以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集群。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积极探索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明年新增“两站三中心”2家,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11亿元,全区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5%,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
4.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才数量的递增和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好态势。一是着力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二是着力集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企业集聚计划”,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三是着力培育科技企业家队伍。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持续创新等能力,建设一支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科技企业家队伍。明年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0名。
5.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实现创业型城区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民众踊跃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创优科技服务。积极搭建技术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的对接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推进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五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创新载体、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三是用足用好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国家和省、市支持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极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平台和科技项目,争取更多的科技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明年帮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不少于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