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繁體中文
长者模式浏览
智能问答
移动端应用
登录个人中心
首 页
走进天宁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开放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内容
幸福“清二”365
这是一个老社区,没有宽广的绿地公园,没有扎堆的名车豪宅,然而这里的居民显得格外快乐、满足
发布日期:2011-08-29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相关阅读:
最近,数千册装帧精美的连环画《幸福,就在身边》“新鲜出炉”,这让天宁茶山街道清凉二社区的居民兴奋不已,不为别的,只为这是“自己画的、画的自己”,看:老刘在治安巡逻,我们的社区就是太平;刘阿姨在教我们唱戏,越剧沪剧曲调美;“管家婆”在“发号施令”,这样的“热心肠”还真不少……
刊印在《幸福,就在身边》上的作者分别是社区居民:谢林林、陈翔云、潘惠琴、朱小蓉、吴秋云、弋茜亚、耿巧兰,但他们背后的“高参”可就是一个庞大的居民队伍了。在近50幅图画中,“清二人”着实晒了把自己的幸福生活。
幸福是什么?清二社区何中跃书记说:饭菜不论好坏,吃得开心就是幸福;邻里不论贫富,相互关照就是幸福……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们街道、社区、居民共同来创造。
一次长聊5个半小时
走进清凉二社区办公楼,迎面是“热情、真诚、微笑”6个大字。何书记的理解是,社区办公楼,其实就是老百姓在社区公共的家,在这里活动,在这里倾诉。这6个字不仅是对社工的要求,也可以让居民共享。试想,一个大家族,大家都有着热情、真诚和微笑,还有什么值得烦恼?
说时容易,做时难。何中跃直言,他曾在富强社区、人民家园“当过家”,一个是城郊、一个是新社区,在这两个地方需要做的事情远不及到清二后的繁多。刚到清二的时候,往往一天忙到晚,还不知忙的什么,居民找他要解决的邻里纠纷等问题,往往细小琐碎如针头线脑。
难道社区干部就只是疲于应付当个婆婆妈妈?显然不是。通过一阶段的观察和思考,何中跃发现,老社区居民最需要的是“精神”。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怎么做?
利用清凉街道和茶山街道合并的机会,何中跃和其他社区干部争取到街道支持,把一幢780平方米的小楼设置成社区活动中心,居民可以在这里唱歌、下棋、健身、阅读等。
改变以往“条状管理”,实行网格式管理,把社区分成几片,要求社工在责任片城管、调解、治安等一把抓。这样,社工和居民的交流多了,居民之间的沟通多了,大家庭的气氛就逐渐浓起来。
一天下午2点,有位老太太找到何中跃,说是要向他反映情况。“情况”从自己的老伴、子女说起,说他们各自的脾气,讲他们的家事,又穿插着邻里的是非,洋洋洒洒一唠叨起来没完没了。下班时间到了,好心的同事为帮何书记“脱身”,故意打电话给他,说是他爱人催他回家吃晚饭了。未料何书记没领情,继续陪老太太聊着。直到7点半,老太太自己觉悟:“不好意思,都这么晚了,耽搁你下班了!”
第二天,何中跃对他的同事说:“你们不要笑我,这5个半小时的陪聊,值!不信你们看以后的效果。”时隔数月,一天,老太太急吼吼找到何中跃,说老伴和邻居闹矛盾了,眼看要让子女出面、“武力”争高下了。何中跃不急不缓问清情况,然后对老太太如此这般一番交待。老太太回家后把何主任的“妙计”一施展,很快小事化了,邻里间由此还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成为好友。于是,老太太一家和他的邻居们“只要是何书记讲的,都要听”!
有了幸福感,才有奉献心
信任,让居民把社区干部当成了亲人。亲情多了,生活就不再孤单寂寞。居民开始乐意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社区热心人也随之增多,他们说:“有了幸福感,才有奉献心。”
宗锡兰是名退休教师,15年前刚退休的时候,就有街道干部邀请她出任居委会主任。正犹豫着,就碰到一件事:一次查卫生,老居委会主任叫一户居民把晾衣服的竹竿收进阳台,没料楼上居民非但不听,还大爆粗口。宗阿姨吓退了:居委会主任不好当!
一度,宗锡兰忙于家务和照看第三代,也就无暇于社区事务。多年后,社区干部再次发出邀请,宗阿姨盛情难却,担任了社区组织委员。这时,她发现,无论是社区工[FX:PAGE]作还是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都有了新的变化。有居民向她建议:很多老年人喜欢唱歌,不妨成立合唱团。依托自己的人脉关系,宗阿姨请自己以前的同事、老干部合唱团和教师合唱团的朋友,到社区当教师,“高起点”组建清二社区“春之声”合唱团。合唱团40多人多数是社区党员文艺骨干。这个小团体以业余爱好达到专业水准为目标,在节目编排、练声学唱、创作作品、文艺演出等方面的要求可不低。他们把宣传党政国策、歌唱家乡、邻里和睦、廉洁自律、文明传承等编成传唱节目,既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又无形中做了良好宣传。
像宗阿姨这样乐于奉献,在清二社区蔚然成风。“春之声”合唱团购置一架钢琴,常州的市场价2.4万元,为节省社区开支,合唱团的领队张杏昌老师让他上海的学生帮忙,花一半价钱就买到了。不仅如此,有些居民还主动当起“管家婆”,在这次出版的连环画中,就专门有“管家婆”杨梅英一节。
杨梅英管的是清凉新村75-11幢48户居民,没有工资,没有福利,有的只是忙忙碌碌的充实、让邻居安居乐业的满足,和居民给予她信任的快乐。“没有杨阿姨,我们还不知怎样‘水深火热’呢。”丁单元的梅阿姨说。
杨梅英居住的这幢楼,一度“天归清凉、地归茶山”,产权又属于集体……于是,这幢身份怪异的楼楼梯没人扫,楼道没有灯,垃圾没人运,车库没人看,楼前的垃圾把花坛包围了,臭味熏得业主不敢开窗。
这时杨梅英挺身而出,自己封自己当业主代表,还带动其他楼道推选代表,经过几番周折,要回22万元的房屋“养老金”,缴到了物管中心,另外还解决了房屋的产权问题。
房子的物管仍没解决,杨梅英联系过附近的物业公司,但没有一家愿意接管这幢大楼。求人不如求己,没人管自己管。她一家一户地商量,征得大多数居民同意后,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组,请来了门卫和保洁员,联系环卫部门清运垃圾……很多自己能做的事,干脆自己动手,不请人,省得花钱。
杨梅英既是业主代表,又是物管人员,渐渐地,大楼变得干净了。为了让居民不乱扔垃圾,杨梅英在丙单元楼下设了垃圾车。刚开始有居民图方便,照旧往门前花坛里扔,杨梅英没有多响,她每天候在楼下,看到有人扔,她就上前接过来,放进垃圾车。这样一来,谁也不好意思乱扔了。
同济桥畔“幸福清二365”
当幸福从四面八方源源而来的时候,在茶山街道办事处给予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下,清二社区独特的“幸福清二365”体系水到渠成。即抓住社区班子、党员队伍、社区服务三条主线,以“红袖标”治安巡逻队、“夏之韵”书画协会、“喜乐来”全民健身示范队等六支党员特色服务队为基础,在关爱中传递幸福、在参与中寻找幸福、在自治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享受幸福、在共建中提升幸福。
体系的建立,让社区的难题变得不难。一位老人的孙子在部队是警卫兵,复员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急得老人觉都睡不踏实。老人找到“管家婆”杨梅英,杨梅英帮不了找到何中跃,何书记立即想到了王文龙。4年前,居民王文龙下岗,但他有一技之长,打算在家里开个家电维修店,按规定不可以开墙设店,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何书记和他立下君子协议:居民有意见,由社区干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王师傅为社区居民修家电只收工本费,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要上门服务。王文龙非但践行承诺,还参与了第三支部的“蓝领”便民服务队。这次得知情况后,王师傅欣然收老人的孙子为徒,毫无保留地教他学技术。
清二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很富足,居民夸口:随时可以整一台戏、出一台歌舞,节目“储备量”很多,全是自编自演。为了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大家还得事先PK一番呢。如上次社区文化艺术周,一台节目只能有20个左右,但报名有近50个,“既然办文化艺术周,就要像模像样办好。”为了确保[FX:PAGE]演出质量,何书记特意召集10多名居民骨干,一起先审审节目,大家说好才是好。艺术周的精品之作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表演质量、服饰,都赢得了居民的好口碑,“那天人真多,观众只见进来的不见出去的”。
街道区域党群共建为清二带来新活力。社区先后与群力村委、正衡中学、广信置业等单位联动,帮助贫困居民,解决下岗再就业。社区养老服务站和民族鱼坊合作的老年助餐服务点率先在全市成为村、居、企、校共建样板。
“同济桥畔运河旁,清二社区新风尚,楼道文化育文明,绿色讲坛求学忙……和谐社区盛世景,绿色社区万年长!”这是居民谢林林谱词、张杏昌谱曲,在社区广为传唱的《清二社区之歌》,也是“幸福清二365”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