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莫高窟》。尽管在课堂上学习过,但在大多数孩子看来,敦煌这个相距遥远、有着肃穆端庄佛影和飘舞灵动飞天的历史古迹,仍然是神秘而难解的。
不过,对局前街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远在常州3000公里之外的敦煌,却是他们熟悉又牵挂的地方。暑假旅游,他们首选的目的地是敦煌;过年拿了压岁钱,他们总是早早留出给莫高窟的捐款。当然,最让孩子们感到高兴的,还是今年他们迎来了相交已久却从未见面的客人——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奶奶。樊锦诗一行的到来也启动了“敦煌文化,在我身边——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公益活动,而选择常州局前街小学作为这个全国性活动的首站,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篇课文引出的故事
故事还要从2004年说起。
2004年11月的一天,局前街小学五(3)班的同学们学了一篇新课文《莫高窟》,班主任马蕙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伴随着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仿佛将大家直接带到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壁画前。
“古人将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激情化为洞窟内炽烈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和四壁穹顶充满动感的形象,一切都充满神奇的魅力。”时至今日,已经是省常中高三学生的朱睿达还记得当时在课堂上的震撼。课后,她和同学们开始寻找更多的关于敦煌的资料。孩子们了解到,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便是敦煌。东西文化经由河西走廊,穿过敦煌进行交汇与碰撞。但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一则消息集中到了一起——由于千年风吹雨蚀和人为作用影响,敦煌莫高窟受到了严重损坏,但修复资金短缺。在一部反映敦煌的纪录片中,朱睿达注意到一个细节,维修壁画的方法中,有一种需要打针注入分子粘合剂,加固复补,防止继续恶化,但这一针就需要很多钱,保护敦煌的工程和经费极为庞大,资金匮乏。
“刚开始,我们是气愤、着急,后来就开始想,我们能不能为留住这个源远流长的佛教、艺术宝库做些什么?”朱睿达说,最后在班主任马蕙老师的倡导下,发起了“爱心献给莫高窟”的捐款活动。秦宇吉带着爸爸妈妈的支持捐了十几元钱,还有同学捧出了从小攒到大的整整一盒两分钱硬币……1元、2元,也有10元、50元,一份份的爱心积攒成了219.5元。它伴随着46颗诚挚的心,飞向远在西北的敦煌研究院。随捐款寄去的还有一封信,孩子们在信中写到:“莫高窟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当莫高窟存在时,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欣赏她;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们也有义务为之提供保护与帮助。这里虽然只有219.5元,但它却代表46颗诚挚的心。”
让孩子们欣喜万分的是,不久他们就收到敦煌研究院叔叔阿姨们的回应。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老人亲自给孩子们回信,承诺会用好每一分钱,将他们全部放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并上信后慎重地附上了收款发票和送给每一个孩子的贺年卡和介绍敦煌文化的书。高天难以忘记当年的情景:“敦煌研究院的回信不是很长,但我们让老师读了很多遍,每个人都很激动。”孩子们的信也被公布在了敦煌研究院的网站上,樊锦诗说:“孩子们零花钱不花,知道要保护莫高窟,这太了不起了。”这个人称“铁女人”的院长,曾经收到过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捐款,也遇到过痴心敦煌文化的知己。可是,从来没有像这次让她惊讶而感动,“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46个同学就是46个家庭,如果再辐射到其它小学、社区,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年轻一代的小学生第一次自发地为敦煌捐款,这件事经新华社报道刊发后,局前街小学五(3)班的同学们一时成为媒体竞相采访的热门人物,但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对媒体说:“不要关注我们,请关注莫高窟。”
当年,局前街小学的领导是在媒体上看到报道后,才知道本校孩子这番举措的。但校方并未表现出太多意外,“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倡导的。”在当年的少先队辅导员杜英姿老师看来,“爱心献给莫高窟”这个活动让学生在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的同时,为他们悄悄地打好了人生的底色。孩子们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文化熔铸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有了传承和光大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爱心被再次点燃
2006年,朱睿达和她的同学们从局前街小学毕业了,但他们和敦煌的故事却在老师和同学间不断传颂。在2009年2月的一次大队会上,大队委们讨论着“压岁钱怎样花才有意义。”有人提议,像当年的五(3)中队那样,为莫高窟捐款,这得到大家的热切响应。这一次,全校总动员,每人捐1元,共捐出了1900元,局前街小学的孩子们与莫高窟建立起紧密联系。
2010年暑假,六(3)中队的伍珈宁等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全校同学捐赠的2058元钱和一幅画,来到了甘肃敦煌。在莫高窟九层楼前,伍珈宁等同学把2058元人民币郑重捐给了敦煌研究院,并带去了全校少先队员写给敦煌研究院叔叔阿姨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这是局小少先队员首次亲自将捐赠送至敦煌莫高窟,也是第三次为敦煌莫高窟募捐。“当我还在低年级的时候,曾经见到过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到我们班来介绍‘莫高窟’的壮观,希望我们参与到“保护莫高窟”的活动中。可是当时我实在太小,莫高窟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很遥远很神秘的地方。现在,我长大了,还看到了如此雄伟壮丽的莫高窟,我想我们会义不容辞地从原来五(3)班的手中接过‘护遗’接力棒,继续在全校开展‘情系莫高窟’的捐赠活动。”当伍珈宁看到修葺莫高窟的叔叔阿姨们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时,她感到很惊讶,“我们被感动了,我们所做的那点事,简直微不足道。”
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那股热情化作纽带,将西北大漠的敦煌莫高窟和远在江南水乡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孩子们紧紧联系到了一起。2011年,用公募资金从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公益活动的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敦煌文化在我身边——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活动,活动首站就设在常州的局前街小学。
在4月11日的启动仪式上,被命名为“敦煌中队”的局小六(3)的同学们带来了取材于敦煌壁画故事的《九色鹿》课本剧表演,“多谢神鹿的救命之恩,我愿永世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使唤……”他们绘声绘色的表演让台下白发苍苍的樊锦诗院长十分动情。在她的眼中,这些孩子虽然稚嫩,但他们身上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一届届传下去的,是年轻人承载的文化责任
“煌,明亮。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的确长而明亮,而无法想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追逐外部世界迷炫的文化的同时,却对于自己国家的最渊博无际的文化无法作出娓娓道来的讲述。”这是今年4月,作为当年学生代表之一的朱睿达回局小参加“敦煌文化,在我身边——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时对学弟学妹们讲的话。
从2004年至今,朱睿达经常会到局小的网站上看看关于敦煌的捐助动向,介绍敦煌的书也林林总总买了5、6本,“但还是觉得看不够。”在2006年的时候,她曾经亲自去敦煌看了看。她的偶像是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樊锦诗,这位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江南女性,1963年毕业后就驻守沙漠,守护敦煌四十几年。回局小参加活动时,朱睿达专门带着当年的语文课本请偶像签名,在得知她选择了文科后,樊院长拍着她的肩鼓励道:“好好努力,期待你将来也到敦煌来从事研究保护工作!
如果说当年五(3)班同学的举动只是出于简单的善良和童心,现在的他们却已经体会到年轻人所承载的文化责任。“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敦煌莫高窟神秘的大门,把一群孩子引进了一个陌生而又迷人的艺术天堂。”当年的学生陶依婷说,敦煌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圣地,就在2010年暑假,高天还在参加全国“秦陇文化夏令营”活动时,专门到敦煌参观。不仅仅是敦煌,五台山、兵马俑、故宫博物院……当年的学生们开始关注所到的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朱睿达在参加高中的模拟联合国社团时,议题总在关注濒临消失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谓历史的生命就是这些至今犹存的遗址,历史文化的精神依然在这些世间仅存的历史空间里闪闪发光。”
昔日的寄出第一封信的小学生们,如今已是为高等学府而奋斗的高三考生。但在他们曾经的五(3)班,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唯一不变的是,坐在这个教室里的孩子们,乃至整个局前街小学,仍将爱心捐赠这个传统接力下去。正如局前街小学校长李伟平所说:“一块钱,并不多。但孩子们自发地向莫高窟捐钱,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担当。一年年传下去,就有了力量。”
不仅如此,敦煌中队的同学们还自己设计了“莫高窟棋谱”,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玩游戏,了解莫高窟的历史以及文化。杜英姿老师介绍说:“我们学校除了‘敦煌中队’,还有‘长城中队’、‘运河中队’、‘龙城老桥中队’等等,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迈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步。”这也正是樊锦诗院长希望看到的,常州孩子与敦煌的情缘还将继续下去,这种延续给了孩子们对历史和文化古迹新的认识,也传递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从2004年至今,朱睿达经常会到局小的网站上看看关于敦煌的捐[FX:PAGE]助动向,介绍敦煌的书也林林总总买了5、6本,“但还是觉得看不够。”在2006年的时候,她曾经亲自去敦煌看了看。她的偶像是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樊锦诗,这位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江南女性,1963年毕业后就驻守沙漠,守护敦煌四十几年。回局小参加活动时,朱睿达专门带着当年的语文课本请偶像签名,在得知她选择了文科后,樊院长拍着她的肩鼓励道:“好好努力,期待你将来也到敦煌来从事研究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