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1年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
1.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不再使用其他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以区为单位,在省药品集中采购与监管平台上实行统一采购,同一结算、统一配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发挥临床药师对药品使用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促进规范合理用药。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筹资标准提高至400元,不断完善补偿机制,全面推行“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使参保居民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都能得到适度补助。继续扩大补偿范围、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最高支付额达到参保人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以上,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50%以上。
3.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在政府举办的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工作,推进以“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全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逐步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
4.建立协调统一的卫生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卫生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区、街道权责,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进一步强化区域卫生规划,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主体和经营关系,全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二、努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加强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指挥的决策领导组织,不断完善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四网两组”应急工作体系,即“流调信息网、医疗救治网、防控工作网、宣传动员网、后勤保障组、督办检查组”。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体系完整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现场调查处理率和及时率达100%。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公共生卫服务项目扩大到9大类22项,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完成率100%。大力推进“蓝天免疫计划”,加强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有效实施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
3、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好“爱国卫生月”和“健康教育月”活动。按照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标准的要求,全方位提高防制水平,做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全覆盖。进一步组织实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 开展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街道、示范单位”等活动,营造健康环境,培养居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健康常州社区行”深入开展。加大控烟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卫生部等《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大力开展控烟宣传,要以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落实无烟单位创建工作。
4.加强妇幼卫生保健。以 “一法、两纲、两规”为重点,努力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大力实施“母子幸福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妇幼保健所“三位一体”服务功能。积极发挥我区“全国缺陷儿童监测哨点”作用,建立缺陷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大力推进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积极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全区孕妇、婚检人群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率达80%以上。进一步提高免费婚检率,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完成“爱婴医院”的创建任务,确保医疗安全。
5.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积极履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增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能力,加大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力度。做好对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做好基本药物品种档案建档、审核、上报等工作。充分发挥“职业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职业卫生监管水平。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和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监管模式,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努力创新“五小”行业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扩大“五小”行业长效管理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对公共场所、健康相关产品等监管力度。
三、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新跨越
1.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创建工作。实行“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全覆盖,青龙、兰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改扩建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红梅街道北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移建工程。全面完成村卫生室转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红梅、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展老年康复事业,改善设施,提升档次,以满足社会需求。
2.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必须一手抓社区卫生网络建设,一手抓服务能力提高。开展全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围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100%的目标,采取“培养一批、资助一批、轮训一批、提升一批”等综合措施,大力实施社区卫生“名医”工程,设立“名医工作室”、“名中医工作室”,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基金,加强“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践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成立天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专家库,邀请市级专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指导、监督管理等工作。青龙中心着手“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创建工作,其他中心挂牌中华医学会“社区健康管理试验基地”,雕庄、北环中心争创”社区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量化分级、星级评定工作,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准入制、考核制、淘汰制。积极开展“绿叶天使”社区卫生志愿者服务,深化全科医生社区述职工作,完善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患者三方监督评价制度,让社区卫生真实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
3.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通过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社区为载体、以服务为抓手,强化“六位一体”功能,努力实践社区卫生服务普及化、人性化、全程化。全面实现社区首诊制。主动适应医保政策调整,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积极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总量的比例达到45%以上,预防保健服务量占总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积极推进以全科团队为主体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实行上门服务、电话服务、全程服务。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重点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院远程诊疗系统,充实完善社区医生计算机工作站,构建面向全区体居民的疾病和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系统化、连续性、全过程的健康服务。
四、继续提升卫生事业人民群众满意度
1.推进行风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行政机关、卫生机构、社会舆论等综合监督机制和体系,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行风督查制、信息公示制、举报奖励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
2.开展优质服务工程。以优化投资环境、美化服务环境为目标,开展“卫生动车组”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建立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广泛实施一站式服务、微笑服务、跟踪服务。按照“作风优良、服务规范、群众满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力度。
3.开展创先争优工程。在全区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工作,以“创优服务,科学发展,让您满意”为主题,按照“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的要求,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筑牢坚强堡垒,促进卫生发展”活动,努力促进卫生行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