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天宁区科技局2010年工作总结 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勇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领头兵,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按照勇争第一的标准,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促进我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高新技术产业大幅增长
今年以来,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80亿元,同比增长54.3%,R&D经费占GDP比重达2.28%。培育新标准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同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申报省创新型企业5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2个,以及省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共59项;同时组织企业申报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今年以来,共获得各类项目资金2017万元;另外,我们还组织企业申报了省民营科技企业13家、市民营科技企业23家。R&D经费占GDP比重达2.28%
二、平台支撑作用明显加强
一是加快建设各类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完善现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企业“两站三中心”的建设,积极申报省、市两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我区新增“两站三中心”9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专家论证,标志着天宁区诞生了第一家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常药厂将成立我市首家以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
二是提升省级孵化器功能,重点发展建设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天宁新动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两个省级孵化器,至目前为止已入驻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共计100多家。充分利用天宁的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科技楼宇建设,发展都市工业园,积极开拓新的孵化工程,今年采菱科技园获得市级孵化器认证。
三、产学研活动不断推进
我局精心组织企业与浙大、东大、南大、上海交大、中科院及在常院校所的紧密性、常态性合作,积极实施产学研合作,紧紧突出全区骨干成长型企业与院校所的一系列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产学研活动。今年,我局共组织参加产学研活动9次,国际合作交流与合作活动3次,组织120多家企业参加2010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5月17日组织举行了“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与挑战”高端论坛。江苏伊思达电池有限公司、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中科院长春所、中科院宁波所、同济大学等大院大所签订34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590万元。
四、科技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今年区委、区政府尤为重视海归人才的引进工作, 专门建立了区领导与海归人才对口联系制度,提出了“引进人才、孵化企业、发展产业”的要求,通过政府网站、锦绣天宁和中心网站,介绍宣传天宁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和载体情况;通过参加常州市先进制造成果展示洽谈会海归成果展、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活动推介海归创业企业的最新成果;通过组织参加各高校人才招聘活动,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从而在全区上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少而优、少而精的原则引进海归创业团队,2010年我区共引进领军型海归人才14人。我们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培育出好项目,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位海归人才、每个海归创业团队,做到客观分析项目的优缺点,及时提醒创业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把引进的海归创业团队服务好,支持协助他们迅速发展壮大。
五、科技创新环境日趋完善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了网站报纸等媒体的推介作用,大力推介宣传天宁创业投资的优良环境。区主要领导多次召集召开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并讨论了解在海归、对接、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邀请相关专家针对中小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市计划项目、申请专利项目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授课、交流、研讨,共组织各类培训30多场,参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宣传与落实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同时不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区级优惠政策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2011年工作思路
一、2011年目标任务
1、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培育省高新技术产品15只、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8项,全年争取科技扶持基金2000万元以上。
2、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R&D经费占GDP比重达2.4%。全区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9.5亿元,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达到300亿元。
3、推进产学研合作。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协议50份。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和培育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家。
5、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新增“两站三中心”2家,其中培育省级“两站三中心”1家。孵化器孵化面积累计达25万平方米以上。
5、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科技创新政策,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5名。
二、加快创新载体建设
一是以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集聚,重点发展以常州储能院为基础形成以储能材料与器件为主的产业集聚,以上海交大电力设备研究中心为基础,形成以智能电网为主的产业集聚。二是形成园区经济特色,深度挖掘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所带来的发展潜力。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创新集群形成。以新能源材料科技产业园、生物科技园、恒生科技园、检验检测产业园四大园区为先导,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和示范带动效应。三是以各类科技创业园区为基础,形成广泛的新兴产业企业群体。把科技孵化器作为培育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摇篮,努力争创更多省级孵化器创业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孵化质量,逐步形成以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各街道各具特色的楼宇孵化为基地的“一中心多基地”发展模式,配套建设加速器,使之成为天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坚持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着力增强企业“两大能力”:
一是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利用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达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这是集聚院校所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二是企业的内在研发能力。(1)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以天晟为新材料行业龙头、以亚玛顿、盈华高科为新能源行业龙头、以四药、常药为医药行业龙头、以博润电气、上能为智能电网行业龙头,争取国家级、省级经费,集聚高端研发人才。(2)推进骨干企业建立“两站三中心”。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需求,以产学研用合作方式,2011年建设研究中心2家以上。(3)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积极申报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使之成为创新“三大梯队”,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为新兴产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四、引育创新创业人才
加快招才引智步伐,一是实施 “创新培训工程”,帮助企业家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热心技术创新,加快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变。继续组织企业家到上海交大、浙江大学、 等知名大学进行短期培训,继续组织企业家参与省市区各级产学研重大活动,交流观摩、互相探讨、开拓眼界、促成合作。二是着眼国内知名大院大所,充分发挥他们在诸多学科领域的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根据天宁区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依托大院大所、常州储能院形成天宁创新产业高科技产品源头,与天宁重点企业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与天宁企业联合申报各级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高技术产业化、重大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项目计划和基金,为我区争取更多资源、提供更多产品、培养更多人才。三是努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按照 “国内一流、国际有名”的目标,着力提升内涵。
五、培育创新创业氛围
强化目标导向。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对科技项目认真进行前置审查,引导和推动更多企业以技术创新的优势去实现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同时注重新兴产业资源布局,通过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型、品牌型、规模型企业转型发展。支持轻工、纺织等传统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重点支持和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