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天宁区科技局2008年工作总结 及2009年工作思路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按照区委提出的“解放思想找差距、科学发展创新业”的讲话精神,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着力推进我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规模企业为核心和重点,积极打造先进装备、新材料、三药、新能源与环保等产业优势,优先对高新产业、高新产品、高新技术进行培育,提高产业聚集度、强化产业辐射力,促进协同发展、培育产业集聚、形成天宁特色。全年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2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8.5%。今年我局共组织申报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申报了国家支撑计划2项、省工业支撑计划12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4项、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家项目2项、省高新技术产品18只、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创新创业人才项目3项、市工业科技攻关20项、市农业成果转化2项、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7项、市社会发展9项、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市创新服务体系建设3项、市国际合作计划4项、市知识产权计划5项、市产学研项目12项。特别是常州天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产5万M3兆瓦级风叶骨架构材—结构型树脂合金泡沫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200万元。到目前为止我区已获上级部门2579万元经费支持。我区今年实现了六个“首次”:首次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并获省科技厅先进,首次有赵仲兴、葛纪龙两位科技人员成功地被评为常州市第八届十大科技杰出贡献奖,首次申报国家支撑计划2项成功,实现了此类计划项目零的突破,首次获得上级经费支持突破2000万元,首次单类项目支持突破1000万元,首次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获得成功,常州东高染整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次获此殊荣的企业。
(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
今年以来,我局一方面加强与常高校和研发机构的紧密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天宁•在常高校产学研对接活动,形成了天宁与在常高校一家人的良好氛围,每个在常高校都重点扶持一个企业,建立了9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个产学研项目正式签约,如:技师院与新华陵有限公司合作申报得到了市级拨款支持,还在技术难题解决、技术成果推广、技术创新培训等各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企业获得了更高的附加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所的对接交流。一是两次组织企业参加了由市委书记范燕青带队的常州党政代表团产学研活动,通过活动为企业共提供近300项科技成果,达成24个合作意向,二是组织了重点企业赴浙大等大院大所进行产学研对接与培训,为“2008年中国常州国际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作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区“5•18”签约项目达到10个,协议金额达到1388万元。全年已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33项,合同金额1900余万元。我们通过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影响的合作对象,让产学研合作成为经常性、规范性、诚信型、共赢式体系,在更广范围内加强科技交流、更高层次上引进先进技术,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我局以科技资源开发、整合为主线,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目的,建设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科技基础平台,为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市创建“一站两中心”即:创建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部署要求,我局在现有三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今年申报了常州东南电机电器有限公司的“常州市车用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亚玛顿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的“高透光率光伏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中心,其中亚玛顿已获批准,并获得50万元经费支持。至8月底,我区创建“一站两中心”12家,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我局实现零突破的努力方向。
二是抓好创业平台建设。为加强激励和奖励机制,区政府颁布实施了孵化器进驻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进驻孵化器的积极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已初见成效。天宁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投入7200万元,建成孵化场地面积10364平方米,目前已签约准备入驻的有第三批海归创业团队8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大院大所实验室3个,常州瑞闪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州阻尼减震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也将入驻。天宁新动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资6000万建成一期11880平方米孵化面积,已吸引了中硕电子、天华新能源等一批科技型企业22家,海归创业团队3个入驻,孵化面积已达80%以上,已于9月17日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我区首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三是抓好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结合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我局总结和推广了一批切实有效的合作平台。合作平台模式一: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共同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如:常州东高染整有限公司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无水化涂料新工艺新技术”是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合作平台模式二: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与大院大所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寻求更加高效和稳定的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就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由短期转向长期、由松散型转向紧密型的有效模式。如天晟与川大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平台模式三:企业委托大院大所开展技术攻关的平台,这是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开发捷径。我区今年共有15项技术攻关项目都是委托各类大院大所开展的。合作平台模式四: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建立培训基地。一方面将培训内容由围绕项目的短期技能培训转为有计划地对企业员工实施综合素质培训;另一方面依托大院大所,将培训对象由以项目实施人员为主转向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合作平台模式五: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经济共同体的平台。院所以技术入股、担任技术顾问等方式开展合作,形成紧密联合的经济实体合作创业关系。
(四)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抓好各类科技招商
一方面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引进新企业。建立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的合作机制,有效集聚和利用我区现有的院校科技资源,吸引投资者创办新企业。2008年已成功引进三家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入驻,分别是与沈阳工业大学合作的常州瑞闪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年底就可生产出并网型光伏逆变器样机;与南京大学合作的常州中硕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万元,其产品电子屏蔽设备今年底就可以形成1000万元销售规模;与东南大学合作的生产新型阻尼材料的常州阻尼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已核准名称,注册资本100万元。
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引进新产品。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的同时,引导和支撑骨干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重点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今年常州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与北京钢铁研究所就非晶合金变压器开发已达成了合作意向。
(五)提升企业主体意识,推进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主体,我局通过上门服务、组织培训、专利资助、执法检查等多种措施,对企业进行宣传引导,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意识,促进专利申请量的有效提升。全年专利申请684件。一是构建企业专利申请服务平台。积极与南京天翼专利事务所、常州市江海阳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等专利中介机构合作,走访我区专利大户,帮助企业进行专利申请辅导,有效的促进辖区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二是积极组织专利企业大户申报省级专利专项资助资金,今年共申请省级发明专利资助项16项。三是组织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全年共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报告会6场,培训人数600余人。四是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今年共申报市专利转化项目5项。五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活动。今年新增专利监管员8人,在家电城、小东门书城等商场配合市局开展4.26知识产权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执法活动,扩大了专利保护在我区的影响范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存在问题
虽然上半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其他各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授权量 、省资助项目数量及资助总额,均排位靠后。
二是科技平台和载体的数量偏少、质量偏低。与其他各区相比,一站两中心数量偏少,博士工作站还没有建立,孵化器只有新动力和蔬研所两家,引入企业的档次和规模都有待提高。
三是人才瓶颈凸显,高端人才缺乏。虽然海归人才引进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是引进的海归人才中缺乏领军型人才。
三、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我们将在六个“立足”和六个“抓”上狠下功夫:
(一)立足自主创新,抓好创新企业的培育
我们将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为目标,通过整合引导、产学研对接等工作,逐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规模和数量,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争取达200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2-3 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民营科技企业20家。2009年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争取达到7亿元以上。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奖励和资助政策,如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抵扣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等优惠政策,通过放水养鱼,优化环境,创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壮大天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二)立足整合提升,抓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我区的传统产业不但受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影响,也受自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影响,特别是用地指标不足制约相当一部分企业增资扩产计划的实施。因此将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是行之有效的强区途径之一。产业技术升级有三大环节:科研、中试、生产应用,我们将充分利用科研机构与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将中试技术成果引入企业,转化为新产品,由此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档次。另一方面新产品生产所必需的高新技术生产设备的应用,也能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装备程度和水平。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要着力增强“三力”,即:增强企业技术进步动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政策引导力。一是以制度创新激励技术创新,要努力把技术投入与技术进步的量化指标列入责任制的考核指标之中;二是进一步增强执法力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从技术进步中求生存求发展;三是增强政策力度,充分兑现税收减免、专项贷款、加速折旧、高新产品奖励、技改投入与分配挂钩等多项优惠政策。
(三)立足成果转化,抓好创新资源的拓展
科技项目是创新创业的抓手,也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和服务,了解企业的科技攻关难题和企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各类专项资金计划的信息和科研院所新成果新项目信息,努力达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成功,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2009年争取全年项目支持资金达到2000万元,我们将重点推进3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创业项目和16项产学研对接项目,形成光伏逆变器、风能路灯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和东高、科信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四)立足载体完善,抓好创新平台的构建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年计划,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完善现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 3个企业创新平台,其中新材料领域1个;先进装备领域1个;新能源与环保领域1个。新增企业“一站两中心”2家,引进和培育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家,争取到2010年,市级以上“一站两中心”达20家;提升省级以上孵化器功能,建好天宁新动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两个孵化器,新增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争取到2010年孵化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五)立足专利保护,抓好创新环境的优化
企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是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目标,因此,我们将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作为创新环境优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全区各类专利申请2009年将力争超过700件,同时,我们将专利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的含金量、专利战略研究等一揽子工作与创新项目推进工作一起开展,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六)立足团队引进,抓好创新人才的集聚
加快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主要包括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科技创业人才;掌握前沿技术、具有工程产业化能力的技术创新人才;熟悉商务规律、具有资本运作能力的管理人才。我们将继续配合市“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培养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做好海归创业人才项目的服务工作,并在市引进创新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大区内优惠政策力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