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繁體中文
长者模式浏览
智能问答
移动端应用
登录个人中心
首 页
走进天宁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开放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内容
信息名称:
2008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
014115108/2008-00237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体裁分类:
通报
组配分类:
其他
卫生健康局:
计划总结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卫生局
产生日期:
2008-02-16
发布日期:
2008-02-16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年度工作计划
2008年工作计划
2008年工作计划
2008年,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社区卫生工作力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卫生行风、作风建设,更好地发挥卫生工作对“两个率先”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2008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争先创优:
1、积极争创“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创建1-2家省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创建“五小行业”示范街2条、示范店50家;
3、创建省健康促进学校2所、市级卫生村5家。
(二)实事工程:
1、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人均补贴标准增加30元,参保率100%;
2、区级政府按城市常住人口不低于8元/年/人标准配套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开展城市社区卫生“六免二减”惠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40%以上;
3、开展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行业管理:
1、推进卫生体制改革步伐,逐步推进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完成一、二级医院等级复评工作,全区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3、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基础建设:
1、加快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迁移工程推进速度;
2、配合做好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设工程;
3、完成区妇幼保健所外立面装修工程。
二、工作措施:
(一)围绕一个中心,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全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天宁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总预案》,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导、收集、评价,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监测哨点,覆盖全区人群,信息全面、准确的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加快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根据今年市政府与区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基本标准和要求》的标准,与规划、建设、人事等部门共同拟定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体制改革和建设方案。加快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采取全员培训、重点培养、人才引进等方法,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落实二件实事,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一是继续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方案》中提出的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倍,逐步提高各级财政和农民个人的缴费标准,苏南地区年人均筹资不低于200元”。2008年我区在继续实施原方案中的优抚政策、二次补偿等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惠民力度。一是提高筹资标准。从人均130元提高到160元;二是取消检查费限额。取消了检查费、治疗费每项不超过200元的限额;三是提高封顶线。全年住院补偿最高金额从50000元提高到60000元,努力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到目前,参保人数为19555人,参保率100%,共筹集资金3128800元。
二是大力开展社区卫生建设。按照《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
优化我区社区卫生机构布局,采取“整、建、补”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年内再建设1-2个省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雕庄、北环两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启动“天宁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的研究,年内完成全区总人口5%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线调查任务。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实行“健康代理制”,开展社会卫生合同服务的试点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广大居民签订一批家庭保健合同、老年保健合同、母婴保健合同,依档提供服务,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居民及家庭的“健康代理人”。
(三)深化三项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改革卫生管理体制。把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作为进一步优化整合卫生资源、发展卫生事业服务的一个探索思路,按照
“三个有利”
原则,即:有利调动职工积极性、有利提供优质服务、有利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转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快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把费用控制、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形成多元化举办、多途径筹资、多形式发展的医院管理体制。多渠道探索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之路。(改革原则:单位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不变、人均待遇逐年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确保完成)
二是改革内部运行机制。以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契机,在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继续实行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实施合同管理和竞争上岗。实行人事代理制,逐步实现由职工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充分发挥我区大医院集中的人才优势,依托区卫生行业协会探索成立社区卫生专家库,积极探索社区卫生主任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三是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结合本次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对学科带头人和关键技术岗位的技术骨干,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稳定骨干队伍,体现知识价值。
(四)加强四项工作,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完成医疗市场监督管理权限移交区卫生监督所工作,严格执行“卫生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全面开展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依法查处医疗机构超范围行医、发布违规医疗广告等不规范执业行为,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放心工程”和创建“食品安全社区”活动,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做到食品经营单位“三上”(即:食品原料索证上档、卫生管理制度上墙、卫生读本人员上手)95%以上,与教育部门共同重点抓好学校特别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工作。
二是加强预防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在原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7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麻风腮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启动“蓝天计划”,加强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机制,启动经营性场所高危人群和高危行为的干预工程,遏制艾滋病蔓延势头。面对结核病发病率死灰复燃的现状,重点抓好城郊结合部、学校和流动人口的结核病控制工作,落实好结核病人免费检查、免费服药工作。继续抓好非典、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努力将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内。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加强对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作业场所卫生防护措施和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监督检查,保障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
三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以“全省县区妇幼保健机构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为契机,按照优化、美化、绿化的要求,结合建设“市生态园林单位”,进一步提升区妇幼保健所“三位一体”服务功能;实施“母子幸福工程”,积极发挥我区“全国缺陷儿童监测哨点”作用,依法加强缺陷儿童的全程管理,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加快区妇幼保健所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展中老年更年期保健课题的推进力度。
四是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开展“卫生社区行”活动,努力提高公众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做好国家对我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5-2010)督导中期评估考核工作。不断推进卫生创建工作,改善城效卫生环境面貌,年内创建市级卫生村5个。要把爱国卫生的重点放到除四害工作上来,确保人员、资金、设备三到位。进一步加大“五小”行业宣传力度,把卫生业务培训、卫生技术指导作为“五小”行业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上门宣讲、现场指导。进一步加大“五小”行业督查力度,组织卫生监督员、卫生检查员对责任区域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实行“日督查、周巡视、月考核”制度。积极开展发证承诺制、临时卫生许可证制、限时延时工作制等多种惠民服务制度,以街道为单位开展劳动竞赛,进一步提高办证效率。进一步加强“五小”行业长效管理。全面开展以街道为单位的“五小行业示范店、示范街”创建活动,积极探索五小行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行授牌制、公示制,摸索和总结出适合我区现状的五小行业长效管理制度。
(五)启动五件工程,展现卫生行业新形象
一是开展科教兴医工程。在继续抓好基础医疗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以科学管理、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建设上来。在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的同时,把医疗业务的发展重点放在专科建设上。制定“造峰、填谷”的学科发展目标,开展专科、专病、专方建设,实现院有特色、科有特点、人有特长的目标。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周期评审工作,接受省二级甲等医院复查工作。雕庄医院启动烧烫伤课题工作。全面完成一级医院等级复查评审工作。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抓好人才资源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计划,对现有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医学高等院校深造,重点加强市831人才工程、百名人才工程、青蓝工程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力争成为南通大学实习医院。加快卫生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派一批中青年医生到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三是推进行风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继续做好二级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市卫生局药品、高值耗材的网上采购,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严厉禁止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行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开展对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明查暗访和出院病人问卷函调活动,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认真解决,提高社会满意度。
四是开展优质服务工程。以优化投资环境、美化服务环境、亲情化服务模式为目标,进一步开展创建诚信医院、平安医院活动,广泛开展一站式服务、微笑服务、跟踪服务,认真落实“六免二减低”惠民政策,切实减低群众的医疗费用。积极开展医疗安全、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责任制,确保全年不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件,努力为全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是推进基础建设工程。与建设、规划、拆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与九洲福宏房地开发公司的主动协调,加快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迁移重建和功能提升工程的推进速度。主动参与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工程,做好卫生配套设施、内部功能配置等项目的指导工作,力争年内完成主体大楼建设。
天宁区卫生局
2008年2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