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天宁区科技局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全区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科技工作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学研工作力度、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有效举措,着力推进我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一、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一)抓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工作。通过推进企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抓紧科技项目申报,推进我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今年,我局现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1项,同比增长160%。其中:申报国家支撑计划2项、申报省科技攻关项3项、省高技术研究2项、省太湖水治理转项3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省创新创业人才计划3项、国家火炬计划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省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8只、省自主创新产品2项、市工业科技攻关28项、市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1项、市农业科技攻关1项、市农业成果转化3项、市社会发展14项、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市创新服务体系建设2项、市国际合作计划1项、市知识产权计划9项、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科普基地2家。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的最大效用,积极争取省、市科技项目扶持资金,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科技项目,提高我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今年共争取上级科技三项经费1123.5万元,同比增长290%,全年历史性的突破1000万元。
(二)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以辖区规模企业为核心,积极打造机电、输变电、纺织机械、干燥等产业优势,优先对高新产业、高新产品、高新技术进行培育,提高产业聚集度、强化产业辐射力,培育产业集聚、形成天宁特色。今年,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2.3亿元,完成年初制定的60亿元的目标,比上年增长40%。
二、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实现校企双赢,又可以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我局积极引导企业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方面注重引导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工作,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另一方面注重由政府组织开展多种产学研活动,将产学研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1月25日,在九洲环宇成功举办了2007“天宁·在常高校科技对接暨签约仪式”,我市在常高校的60多位专家、教授,带来了近200项科技成果,与天宁区80家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进行科技对接,会上共签订6项合作意向。4月10日,我局组织10余家企业参加由市委书记范燕青带队的常州党政代表团“四地四校六所”产学研活动,企业分别与中科院、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进行了对接。在6月15日举办的“2007中国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上共有8个项目签约,协议金额达到1371万元。10月16日,由区委汪书记带队,我区与浙江大学开展项目对接活动,有30余家企业参加,十几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在活动中,有江苏上能变压器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分别与浙江大学签订了高压变频节能等方面的项目合作协议。今年,我局共组织企业洽谈产学研项目52项,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27份,合同金额3500余万元。其中,常州市康辉人工关节有限公司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人工关节用生物涂层制备工艺”和江苏远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新型字符图像识别式仪表传感器及系统”分别获得市科技局25万、15万的资金支持。
三、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强化专利考核制度,是我局今年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积极引导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个人的专利申请,促进专利的申请量的有效提升,今年完成专利申请477件,授权203件。此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活动:一是构建企业专利申请服务平台。年初与省内知名专利事务所南京天翼专利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走访我区专利大户,帮助企业进行专利申请辅导。积极组织专利企业大户申报省级专利专项资助资金,共申报发明专利8项。二是组织知识产权专题讲座。3月20日,举办了知识产权发展形势与对策报告会,邀请了省知识产权局领导和专家就国内外知识产权最新发展形势作了专题讲座。三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活动。在家电城、购物中心等商场配合市局开展4.26知识产权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执法活动,扩大了专利保护在我区的影响范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积极推进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基础。我区以科技资源开发、整合为主线,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目的,建设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抓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现有二家工程技术中心(常州市范群干燥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四药缓、控释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今年新申报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的“常州市心血管疾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东南电机电器有限公司的“常州市车用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的“常州市心血管疾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8月通过有关专家论证,获得5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局通过鼓励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工艺,缩短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的周期,推动我区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二)抓好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我局经多方调研,在天宁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下,与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常州市青洋建设投资公司合作建设常州市天宁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获得市科技局10万元资金支持。通过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将使我区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入驻企业享受到优质、完善、高科技的服务,从而增加企业内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抓好天宁科技信息网站的建设。加快常州市天宁区科技创新网站的建立,积极与常州市科技信息中心和常州市集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常州天宁科技创新网,以此作为展示天宁区科技局形象的窗口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网站建成后,将加强与科技系统内部对接,达成科技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同时根据本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定制适用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并集成到科技创新网中,为我区各企事业单位及本局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从而提升我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
(四)抓好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是将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的“单对单”模式向“一对多”、“多对多”的全面转变,由一般技术、项目层面的攻关向战略层面转变。我区的常州市天晟塑胶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建“天晟-川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中心”、常州泰勒思达机械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合建“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常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与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合建“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新型涂料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合作建立的“国家运动休闲针织产品开发基地”,四大平台将利用其技术优势,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或产业化项目,攻克产业发展难题、完成制定行业标准等主要任务和目标。
(五)抓好以政府为中心的科技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
蕴藏在科研院所、高校中的大量的科技资源,由于信息封闭等原因较多的存在其单位内部,且科研工作价值取向、计划管理模式和有关措施限制着更多的科技资源与社会需求实现更广泛的结合。而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科技资源整合平台,可以通过政府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将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开放式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今年,以天宁经济开发区为先,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天宁—浙江大学合作服务中心,通过发布科研成果信息,组织参观交流活动、提供有效服务为区校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浙江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我区转移。
五、积极推进科技工作集成
首先,根据区政府下达的全年工作目标,制定全年科技工作计划,逐条分解,明确任务、落实措施、责任到人;其次,积极开展科技活动。4月,召开“海归创业人才项目推进会”,积极与多方项目负责人洽谈,落实海归人才项目;5月,召开“科技项目申报暨税收优惠政策培训会”。通过举办多种活动,引导企业家和技术财务人员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正确全面解读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形成全区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第三,加强科技组织机构建设。通过科技局的单设,完善科技队伍人员,健全科技工作网络,实行科技例会制度,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第四,加强机关内部自身建设。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提升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制订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