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天宁区环保局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天宁区环保工作在市环保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创模”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着眼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立足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加强管理,提高服务,团结奋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列入市对区政府目标考核的五项指标中,“清水工程”涉及天宁区的9条河道沿线30家排污单位已治理完毕,通过市级验收,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已完成搬迁,市级示范村雕庄街道朝阳村委已通过验收,东南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进展情况得到市局认可,全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预计可达80分以上。
一、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1、攻克难点,组织专项治理。2006年市政府把“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标等5方面工作纳入市对区政府的目标考核中,我局年初就制订了实施方案,全力实施“清水工程”。组织骨干力量,通过一个月的突击调查,沿水路对列入考核目标的9条河道所有排污口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出动400余人次,采样550多份,依据对3138个监测数据和2000多份现场检查资料的分析判断,查清了9条河共计523个排放口的性质。针对排查出的57个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污口,立即在岸上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了污染源的监督台账。在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30家企业分别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接管和搬迁。通过近3个月的艰苦努力,新丰五金电镀厂、帝商服饰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已经完成治理任务。同时,我局还对运河小康指标考核断面和大通河等市区交界断面进行了定期采样,及时掌握河道水质情况。通过一年来的扎实工作,全区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观,根据市环境监测站的数据分析,天宁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预计可达83.3分,超过市政府下达的目标。
2、打造亮点,全力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充分发挥天宁经济开发区的集聚效应,不断巩固和发展集中供水、供热、供气、治污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常州东南工业废水处理厂自2001年来,以每年1万吨处理能力的速度不断扩大污水集中处理规模,目前已具备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常州龙澄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2万吨工程已正式运行,接纳了强声印染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污水。为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减轻横塘河的环境压力,农发区还投资1400多万元,实施尾水排入江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到2006年5月,工业污水已顺利实现了接管。与此同时,开发区针对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建成了热电厂、工业用水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目前开发区已基本实现了污染集中处理,初步形成了市场运营的治污模式,使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3、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整治。全区现有各类锅炉、炉灶面广量大,规模不一,排放的烟气和噪声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投诉的热点和环境管理的难点。对此,我局一是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原则上在居民集中区不再新增有污染的三产项目,经审批新建的餐饮行业全面推行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严格落实治理措施。2006年共有永利豆浆等21家饭店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城区内新审批的餐饮企业污水全部接入了城市污水管网。二是加强老污染源管理。我局专门组织了大气污染源及配套设施调查,分门别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限期治理。针对城区餐饮企业集中的特点,我局对敏感地段的餐饮单位进行了集中整治,菜根香分店等31家单位污水接入了城市污水管网。三是加强固体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管理。全区化工、电镀污泥实行了处理月报制,我局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工业危险废物的及时有效处置。同时,我局积极督促东南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目前东南污水处理厂投资2000万元的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并进入前期实施阶段,为全区印染污泥最终解决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辖区内76家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站)、个体诊所,我局会同区卫生局要求各单位与市工业废弃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处理合同并定期处理。2006年,共处置危险废物3125.56吨。同时,还加强雕庄医院等放射源的监督检查,建立了监管台账。
二、强化执法,切实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1、强化环境日常监管。根据省、市关于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的要求,制订了《天宁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环境违法行为大检查、大整治的高潮。同时,强化了日常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实施了日常环境监管的制度化,明确对所有排污单位每年检查不少于2次,重点排污单位每月不少于2次。重点单位包括配套水污染防治设施单位、清水工程治理单位、园区印染接管单位、信访投诉单位等。在检查方式上,采取了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工作日与休息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督查管理。在检查力量上,做到了部门为主,全局联动,局领导亲自参与。常州市南方印染有限公司违法排污,治理工程进展缓慢被区政府处罚后,为及时掌握该厂排污状况及处罚执行情况,我局专门抽调人员对其实施全天候监控,每天不定期上门检查。该厂进入调试阶段后,监察大队和监测站及时对其排污情况进行采样,督促其按区政府要求进行调试。目前,该厂污水治理设施已安装到位,通过了总体预验收。“创卫”期间,我局在保证联系点督查的基础上,又由分管局长带队组织了四个小组对工业园区、“双控区”和餐饮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督查,发放通知书1000余份,现场检查1200厂次,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据统计,2006年我局各类检查共3100厂(次),出动人员7200人(次),仅在高考、中考期间,就出动315人(次),其中夜间出动144人(次),监测采样1012厂(次),获得有效数据14620个,锅炉年检80台。受理环境信访341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4件,办结率均达100%。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年度排污费收费任务。
2、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发扬“铁石心肠、铁 的手段、铁的法规”的“三铁精神”,做到了发现一起、清理一起,举报一起、查处一起,一查到底、严管重罚。2006年6月17日,根据群众举报,我局及时赶赴现场,发现了常州市帆布厂违法排污行为,我局立即向其提出整改要求,对此新闻媒体进行了曝光。但企业仍未彻底整改,在日后我局的检查中仍发现有超标污水排放,性质恶劣。根据该企业的违法事实,为了切实保证环保法律的贯彻实施,维护园区的正常环境管理秩序,我局按法律规定的上限对其进行了10万元的处罚。目前,该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改造,已向市局申请验收。2006年,我局已对56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已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56份,行政处罚决定书51份,其中责令停产的36家,处罚36万元,已到帐27万元,处罚金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55%。
3、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我局专门成立了环境法制小组,实施了“查处分离”。所有行政处罚均由法制小组讨论后,提出处罚意见报局长办公会议审定,保证了处罚决定的“公平、公正、公开”。为了提高全体人员的执法意识和执法能力,还专门邀请区法制办和天宁法院同志到局进行培训和指导,针对执法过程和材料收集过程的关键问题进行讲解,进一步规范了执法程序,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效能,自觉服务经济建设大局
1、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围绕便捷、高效、有序,着力抓好以下三点:一是在服务形式上,坚持“三个一”,即实施一门式办公,发放一次性书面告知,提供一条龙服务,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均集中在窗口办理,对基层和企业明确申报程序、申办要求和所需提供资料,避免企业多跑路、跑冤枉路;二是在服务重点上,坚持园区优先,实行定期联系制,每周组织相关科室定期到园区现场办公,及时进行项目查看,力争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三是在服务效率上,坚持能快则快,对符合环保法律、资料齐全的项目,再缩短审批时间,我局要求,现场查看后,填写登记表项目5日内完成批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收到表之日起10日内完成批复(国家规定的时限分别为15日、30日)。对上级审批项目需预审的,两日内完成预审意见并及时上报。2006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80个,上报30个。项目预审、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同时按照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的规定,实行了“五公开”:①办事依据公开;②办事程序公开;③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④办事结果公开;⑤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使得企业和群众对我们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要求都有了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2、着力规范运行机制。在2005年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小组等五个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发挥制约效应。通过集体研究位于环境敏感区的三产、工业项目审批、总量资源的分配和各项收费,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好的控制污染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审批和验收”分离、“监察和处理”分离,确保做到部门职责之间合理分工,相互制约。
3、着力服务结构调整。按照区优化产业结构的整体思路,根据环保工作特点,我局一是加强了对新建项目的控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严把环境准入关,在预审阶段就从严控制。二是对开发区内的小型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从项目审批、排污设施运转、排污收费等多方面多管齐下,督促企业实施改造或搬迁。目前已有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红梅齿轮厂等98家小型企业进行了搬迁,为服务优化产业结构的大局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注重宣传,不断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1、“环保四进”活动形式多样。我局紧紧围绕省、市“环保四进”工作的要求,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意识。10月份,我局与常州市电视台联合录制了一档环保专题节目,围绕生态市创建工作,集中展现我区在区域规划、污染防治、专项整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时报道和表彰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认真开展了市级示范村建设,对雕庄街道朝阳村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其按要求进行全面整治,已通过市级验收。
2、绿色创建不断深化。各学校坚持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实践活动。常州市清凉小学在创建国家级环保绿色学校提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创建理念,建立了完美的创建评估体系,受到了省环保厅评审组的好评,并于9月20日通过了省级评审。2006年创建的7家区级绿色学校顺利通过了验收,天宁区区级以上绿色学校覆盖率全市率先达到了100%。各社区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营造社区绿色氛围,2006年润德半岛、清凉东村社区通过了市级验收。
3、“六·五”宣传形式新颖隆重。今年6月3日,我局在兰陵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环保志愿者队伍启动仪式,副区长杜彦、市环保局副局长李金玉出席了活动,向三支志愿者队伍授旗、发聘书并分别发表讲话,鼓励环保志愿者们今后能行使各自的职责,为天宁区环保事业立下新功。
五、强化素质教育,实施规范管理,环保队伍能力水平有了新提升。
2006年,我局进一步强化履行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部门的每一项职责都明确到个人,通过经办人员――科室负责人——分管局长三点一线的方式进行跟踪管理,督促经办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使人人工作有目标、有压力。逐级签订廉政责任制。各部门负责人作为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了对本部门人员的管理,做到“守土有责”。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履行局廉政“八不准”的规定。坚决杜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不良现象。通过环境执法行为从公开方式的确立向制度建设迈进,从方便群众办事、接受市民监督向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延伸,环保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员素质日趋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质量显著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