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养生有门道,看完这些就够啦 |
发布日期:2025-01-13 来源:卫生健康局 |
小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3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十二月,指农历岁末的腊月;腊月初迎来小寒,腊月半迎来大寒。 小寒以后,气温急剧下降,冷气积久而寒,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就要到来了,马上就要进入三九天了。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所以,小寒节气养生要注意防寒和驱寒。 小寒“三防” 防头颈寒 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颈部保暖,外出记得穿高领衣服,戴围脖、帽子等保护头颈。 防身受凉 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腹部,如神阙、气海、关元等。腹部保暖除了平时要保证穿着外,也可两手搓热后进行按摩。 防脚不暖 寒从脚下起,最好的办法是泡脚,红梅中心的艾草足浴包深受广大老百姓欢迎,每天煮沸后泡脚使用,可以起到较好的驱寒效果,还可以促进睡眠。 所以,在小寒节气中,保暖是首要的。保暖之后,来看看进补。 小寒“四补” 补气 易冒虚汗、易疲乏、身体虚弱者等人群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五味子等补气,泡水或炖肉食用均可。 补血 头昏眼花、面色苍白等人群宜用当归、熟地、白芍和首乌等补血,泡水或炖肉食用均可。 补阴 夜间汗多、手足心热等人群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白木耳等补阴,泡水或炖肉食用均可。 补阳 手足冰凉、腰酸怕冷等人群宜炖服核桃、栗子,或用韭菜、茴香等泡水或炖服均可。 (友情提醒: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对症进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