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孙宏亮 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IT经理
附议人:吴静、张鹏鸣、张科、许锐、陆红菊、曹奕、李程麟、张彩霞、朱珕佳、何君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9.3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7%,截止2021年底,天宁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16万人,占总人口的27.13%,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1万,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是当前凸现的三大特征。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对当前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及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天宁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一直走在全市前列,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强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保障,连续多年将“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纳入年度民生实事。但也还存在服务能力、专业人才缺乏和精准服务不够等问题,老龄化、高龄化现象严重,其中90%的60岁以上老年人都有居家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老年家庭空巢化成为基层社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一、存在问题
1.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当前,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集中在生活照料、日间托管、助餐配餐等普通物质生活服务方面,而对于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层面的服务较少。
2.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目前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人员短缺和管理混乱等问题。养老从业人员大多未经过专业的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且志愿者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3.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不够精准化,老年大学不够普及。不同家庭的老年人在经济实力、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求也不尽相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专业服务的团队,无法精准开展养老服务项目,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往往在一个周期的服务中,能按时完成服务,却未能按需达到服务效果,同时老年大学数量偏少,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群日常学习娱乐和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相关建议
1.尽快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开展更丰富的养老服务。选取老年人相对集中的社区为重点,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与社区医疗、社区等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医院、社工等机构作用;对老年人的需求由经济保障、生活照料转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照护,尤其是医疗、心理上的关怀和陪伴,形成物质和精神兼具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培育银龄志愿服务队,推广“养老时间银行”模式。依托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团队,由各地政府牵头,加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高龄、困难、独居、空巢等重点老年人群,这些人群存在的无子女陪伴、内心孤寂、缺乏健康知识,依托志愿者服务驿站等载体,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学习、读书看报、休闲娱乐、康养保健、美容美发、健康义诊等活动,以及为老年人提供跑腿服务、心意陪伴、外出散心、陪同看护等服务。培养以党建引领,党员为先锋的银龄志愿者队伍,通过低龄老年志愿者定期为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让高龄老人“老有所乐”,让低龄老人“老有所为”。既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的需求压力,又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交流、精神慰藉的需求,增加彼此共同语言。以银龄志愿者队伍为点辐射服务更多的重点老年人群,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老年互助养老体系,消除服务对象新增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满足情感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提升服务对象乐观的生活态度,好帮手,当好“补位”角色。建立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让“小”老更好服务“老”老,让“小”老劳有所获。
3.提高养老服务精准化水平,建立互联网“社区老年大学”。由家庭医生、专科医疗团队及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细分老小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制定个性化需求菜单,提供区别化服务,提高服务的精准度,高效利用养老服务资源,适时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日常学习娱乐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教育+娱乐”的方式,将“老年大学”搬到线上,让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娱乐,还能帮助老年人理解现代互联网社会所发生的事物,帮助他们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