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观察》杂志2022年第5期刊登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侯学元署名文章:《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 在政府审计中更加注重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用科学的价值判断,正确揭示客观价值关系,为实现价值提供可靠保证,为实践活动指引正确方向。政府审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一项十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政府审计中的判断、评价、建议等行为对相关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政府审计中更加注重价值判断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当前,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行为表现多样化、评判标准多维化的复杂形势,政府审计更需要牢牢把握“国之大者”,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依法能动履职,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在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把握价值本质,探寻审计服务“国之大者”的终极价值,紧紧围绕关乎党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民生福祉的大方向、大战略、大格局、大利益,在审计中进行综合考量、权衡取舍,努力作出最有利的判断,更好体现审计的价值功能,凸显国家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判断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词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也就是说,一件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这件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定性、独立性、全面性和专业性,在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革命战争节省每一个铜板”,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机关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依法履行经济监督职能,有效服务中心大局,为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审计在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纠正偏差、惩治腐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国家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价值判断是指对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作出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司法、投资等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中,价值判断也是不可或缺的理念和手段。科学的价值判断应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应当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政府审计中的价值判断必须基于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价值功能定位,依据是否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重要价值标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职业判断、加强结构性分析,得出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改革创新和激励担当作为的审计结论,充分彰显审计的终极价值。
在政府审计中为什么要作价值判断
在政府审计中作价值判断是凸显审计工作政治功能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我们做好审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但经济与政治是分不开的,经济监督说到底是政治监督。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同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守护人心的核心力量。对审计机关而言,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价值的判断。要体现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就必须做好价值判断、凸显价值取向、凝聚价值共识,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准确把握政策实质的基础上,以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发展。通过精准的价值判断,推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地造福于民、取信于民,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在政府审计中作价值判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题中之义。立场是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站稳正确立场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前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应当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研究、分析和评判问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审计工作价值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对审计发现的一些为了群众利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而导致的问题,既要关注行为本身的合规性,更要关注实质效果的社会性,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人民性,确保相关审计定性处理既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又能保护干部为民担当的积极性。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判断是在政府审计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生动体现。面对复杂情况,要通过价值判断找准重点、精准评判,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个别干部脱离实际铺摊子、搞建设等问题表现,要通过价值判断揭示问题本质、纠正理念偏差、改进考核评价,推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违规招商引税、盲目举债等问题,要通过价值判断,跳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以系统思维、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评判,防止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政府审计中作价值判断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地方发展经常面对“两难”“三难”甚至“多难”境地。比如既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要统筹疫情防控,还要兼顾生态环保、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等多方面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监督就要把审计对象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下、放在多维视角和多元价值评价体系下进行审视,努力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为实现多重目标动态平衡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对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系统思维、先立后破。在自然资源资产等相关审计中就不能搞就“碳”论“碳”,要综合考虑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统筹发展、民生和减碳要求,作出价值判断,推动在发展中实现减排、在减排中更好发展。在政府审计中作价值判断是更好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保障。社会审计是对审计对象财务信息的鉴证行为,由独立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但在政府审计工作中这还不是终点,揭示问题是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责,推动解决问题才是政府审计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立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作好价值判断,努力推动机制完善,使审计监督更加符合服务宏观决策的要求,更加符合“治已病、防未病”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要以解剖麻雀之功研肌析理,努力以一个项目查深查透一类问题,推动治理一个领域,促进完善一批制度,以小切口推动从根本上解决大问题。同时,对当前个别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重定量轻定性、重审计轻建议、重监督轻沟通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价值判断,实现精准把握,推动标本兼治,找到与审计对象的“共同语言”,营造良好审计环境,更好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在政府审计中如何作好价值判断
要以法治精神为基础,做到依法依规。审计监督作为一项公权力,必须坚持权由法定、权依法使,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现有法律有时难以完全涵盖现实中的所有情况、所有问题。比如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问题的行为情节与法规条款的表述一致,但是动机、影响等又不完全相同,这时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法条,而是要依据法治精神、按照“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参考相关政策取向作出相应价值判断。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凸显价值判断的理念和导向,反映出司法机关越来越注重在个案中体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比如一家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涉嫌犯罪,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促其合规整改,经第三方严格评估确认整改合格后,依法决定不起诉。该企业整改后生产经营步入正轨,新增投资上亿元,带动就业上百人,既整改了问题,又体现了以法治稳企业保民生的担当。这个案例也启示我们依法依规并不是机械适用法律条款,不仅要追求形式公正,更要追求实质公正,努力实现法治效果与社会价值。对于审计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要在严格依法的基础上,把法律规定与惩恶扬善的法律初衷、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结合起来,把事实情节与主观动机、社会影响等综合起来,把纸上的法律标准与心中的价值标准融合起来,通过价值判断让依法审计更有高度、更有深度、也更有温度。
要以业务融合为切口,做到合理合情。“合理”就是要把握属性规律、强化综合研判,在审计工作中把是什么(问题的事实)、为什么(问题的原因)、怎么样(问题的结果)、怎么办(如何处理问题)贯通起来进行分析研判,不能搞直接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直通车。要推动审计业务、审计方法与审计对象的专业深度融合,对审计对象的专业背景、发展规律等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作出专业合理的价值判断。比如对政府投资基金进行审计,尽管专业性要求高、问题表现及原因复杂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要正确认识资本的逐利性,坚持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使审计结论符合政府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要求,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合情”就是要做到文明审计,善于换位思考,耐心听取审计对象的意见,设身处地从审计对象的角度进行思考把握,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价值判断,真正让审计对象感受到审计机关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完善制度的善意诚意,赢得其对审计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要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实事求是”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要去研究。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侯凯审计长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对研究型审计必要性、重要性的精准判断,是对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 发展路径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是作准作好价值判断的关键,研究有深度,判断才能有准头,只有把研究贯穿工作全过程,落实到各环节,在宏观层面研究“国之大者”,在中观层面研究审计对象,在微观层面研究审计发现问题,才能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既能够正向研究立项、实施审计,又能够反向分析提炼、提出建议,做到一条主线双向贯通、首尾循环、正反可逆,真正让审计结论有站位有底气有价值。要努力把价值判断作为双向贯通、首尾循环的重要连接点,作为正反可逆的转换枢纽,通过价值判断实现由宏观政策要求向具体审计项目的落实,再实现由揭示微观问题向服务宏观决策的跃升,最终实现政府审计的价值最大化。
(此件公开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