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大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天宁区人大 >> 调查研究 >> 内容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后续管理工作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2-10-17   来源:天宁人大 浏览次数: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展示了一幅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时间表和路线图。近年来,天宁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开拓未来“三城一镇”空间发展格局,美丽乡村日渐蜕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不易、管理更难。随着我区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及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破解美丽乡村建设后续管理难点和问题,已是当前我区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基本情况

区划调整以来,天宁区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域美丽乡村的要求,全力打造以“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四美融合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查家湾、牟家村、丰北村等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成及在建牟家头、江家头等54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和成效在全市位列前茅。

1.管理考核情况。目前,农村长效管理主要以自主管理为主,市场管理为辅。全区农村地区26个行政村中,22个村通过村保洁队伍进行自主管理,4个村通过保洁公司进行市场化维护,市场化管理率低,总体效果一般。考核方面,开发区、郑陆镇每年根据现有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对各村进行考核,同时按照长效管理补贴和考核奖补对各村进行补助:按照管理规模,根据各村面积每平方公里6000元和户籍人口每人5元的标准对各村长效管理进行补助,全年累计补贴约88万;按照考核等次,分等级对各村进行奖补,每年累计补助139万。全年总计补助227万,奖补投入相对较低。

2.经费投入情况。经调查,全区长效管理投入占村级收入比例低于10%的村有1个,占比10%-40%的村有23个,占比40%以上的村有2个,长效管理投入占比偏高,村级支出压力明显。全区农村地区26个行政村,每年在长效管理方面总投入1106万元,每村年均投入约42.5万元,其中,年投入高于100万的村有1个,低于10万的村有1个;各村户均年投入约435元,其中,高于1000元的村有3个,低于400元的村有11个,最低的仅为67元。相比新北区,每年在重点村投入80万元以上,在一般村投入50万元以上,每村年均投入65万元,户均年投入450元,投入水平高于我区。

3.横向对比情况。前阶段,农业农村局委托中介机构对全区8个板块22个自然村进行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暗访。根据暗访结果显示,茶山、青龙、红梅、天宁四个街道得分在80分以上,开发区、兰陵街道得率低于80分,郑陆镇得分低于70分,农村村庄长效管理水平偏低。在暗访自然村中,得分高于90分的有3个,占比13.64%;得分低于70分(不合格)的有6个,占比27.27%,不合格比例数将近三分之一。全区治理农村厕所粪污、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水平方面得分高于80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提升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管护水平四个方面得分低于80分,其中提升建设管护水平得分低于60分,长效管护水平低是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存在问题

1.参与程度低。农村地区部分村民公共意识不高,缺乏主动参与精神,不愿参与到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工作中来,这是制约美丽乡村建后长效管护主要因素之一。比如村民垃圾不入箱、家前屋后乱堆放的问题普遍存在。

2.标准不够高。虽然郑陆镇制定了村庄长效管理标准,但这个标准还是美丽乡村建设之前的标准,管理的要求、执行的尺度、考核的压力,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垃圾虽说是日产日清,但实际上仅要求每天清理一次即可。

3.经费筹集难。现阶段,村级收入渠道单一和刚性支出大增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绿化、道路、基础设施等维护标准和费用不断提高,但郑陆镇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为土地租金,村级收入增长缓慢,各村支出压力大增,后期管护上很难平衡;同时,美丽乡村每年的上级奖补比例过低,经费使用要求严格,各村承担支出过大。

4.保障不完善。美丽乡村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到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作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阶段,美丽乡村的管护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但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管理配套的财政扶持机制和管护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后续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协同推进美丽乡村管理工作,研究成立天宁区农村长效管理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全区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考核工作。同时,按照“权属清晰、分级管理”和“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在美丽乡村建设后,做好设施产权登记和移交,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项管护内容的主体和目标。

2.建立分类体系,提高管理标准。根据村庄定位和建设档次,建立三类管理体系:将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列入一类管理标准;将美丽宜居乡村列入二类管理标准;将其他村庄列入三类管理标准。在此基础上,分别细化各类管理项目,涵盖各村组织领导、保洁队伍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农村道路保养、垃圾分类收储管理、污水处理、公厕户厕管理、河道保洁、家前屋后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统一各类管理标准,明确管理内容,形成一套成体系的可执行的管理标准体系。

3.从严考评制度,激发内在动力。在考评方式方面,实施镇每月明察,市、区每季度暗访的方式,按照市40%、区30%、镇30%的占比,确定考评分数。在考评结果运用方面,将考评成绩与各管护单位管理费、各村管护奖补、村干部考核相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奖惩机制,并实行定期通报、限期整改。通过一系列严肃的考评制度,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推动村庄长效管理。

4.创新工作方法,发动群众参与。村庄长效管理的重点是家前屋后的整治,主力军应该是村级组织和广大村民。对此,要采取三种方法,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彻底将以往的“政府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合力一起干”的喜人局面。一是建“议事会”激发群众责任感。组建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能人、学者组成的村民议事会,共同制定和起草新的村规民约,把家前屋后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并分片包户、逐一走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村规民约成为每家每户的行动自觉。二是用“小红旗”激发集体荣誉感。在每个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实行环境分片分区自主治理,实行环境包干到户,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对环境治理进行小组评比,每个村的前五名,家家户户悬挂漂亮的“小红旗”,在小组内、邻里间形成“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比学赶超氛围。三是评“双十佳”激发家庭进取感。在每个村开展“十佳小菜园”“十佳小庭院”评比活动,对获选的“双十佳”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发每个家庭的进取心,使美丽宜居的环境成为村民内在自觉要求。

5.健全保障体系,促进长效发展。加大财政保障,探索区、镇、村三级承担模式,建议区、镇财政每年安排村庄管理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后续管护,以缓解村级资金压力。用好政策保障,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契机,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农业、农村、水利、一事一议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乡村产业,进一步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逐步扩宽增收渠道,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持续不断的收益。推进联动保障,深入推进“万企联万村”专项行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联动建设一批村企项目,迅速形成“一企先行、百企联动”的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活力、文明活力、治理活力、生态活力。

          课题组负责人:陈晓萍

          课题组成员:  周爱民  朱婵敏  赵  剑

  主办单位:天宁区人大常委会;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