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双减”动态 政策文件 “双减”简报 案例集锦 校外培训
天宁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引入指南
发布日期:2022-08-15   来源:教育局  
 

为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满足社会对义务教育课后优质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减轻教师课后服务负担,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引入指南,供区域内学校参照落实,规范执行,创新推进。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引入校外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更好地完善课后服务资源类型,从而充实课后服务内容,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后服务阵地,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双减”政策在天宁的高质量落实。

二、资源类型

课后服务可引入的校外资源类型分为培训机构类资源和非培训机构类资源。

1.校外培训机构类资源。主要指校外非学科类机构提供的资源,一般可提供一种或多种资源,也可以整体打包进入校园。

2.校外非培训机构类资源。包括人员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和线上资源。

(1)人员资源。在充分挖掘本校教师专业和特长的基础上,可积极引入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服务力量,充实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

(2)场地资源。除了学校内部的教室与场馆,可将课后服务的场所拓展到周边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儿中心等校外青少年实践基地,还可以将课后服务的场所拓展到邻近公园、街区、社区、研学实践基(营)地等校外活动场所,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3)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兴趣特长,立足身心健康发展,在整体架构、系统实施校本课程基础上,可引入校外优质素质教育课程资源。课程须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涵盖科技、劳技、艺术、体育、心理健康、国防、法制等领域。

(4)线上资源。新时期,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融教育的优势,积极利用各级网络平台,向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免费学习资源。同时建设好学生在线答疑和互动交流的常态化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辅导的需求。

三、基本条件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进校服务相关机构或个人应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资质或相应的能力,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无违法违规行为,信誉度高。原则上近三年的年检、年审、年报或年度考核均为“通过”(或“合格”)及以上等次。

3.课后服务引入的相关场地资源应具备青少年实践活动安全条件和消防保障。引入的课后服务人员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明晰实验、交通、运动等安全常识和教育能力。

四、引入原则

1.育人为本。坚持正面引导,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服务全过程、全场域、全类别,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服务为先。以专业的态度提供服务,服务过程中坚持普惠性、规范性,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参与权利,把课后服务做实、做细、做新、做优,让课后服务赢得学生喜欢、教师认同、家长支持、社会满意。

3.双向选择。校外资源是否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可根据其场地的承受能力、人员的调配能力和课程的适切程度决定。学校是否引入校外资源,要基于学校的发展需求,集体商议决定。学生是否参加校外资源提供的服务,由家长自愿作出选择,学校要主动告知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收费、安全保障措施等。

4.公开公正。引入的参与课后服务的机构、人员、场地、课程等均应具备相应的资质,需求调查、资质审核、双向选择、入校服务、考核评价等事项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学校、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五、引入程序

1.开展需求调查。根据课后服务的工作要求和教育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面向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开展调查,了解学校困难,把握家长需求,从人员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线上资源四个维度进行分类梳理,定向引入。

2.发布招募公告。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校外资源的引入进行公开招募,明确资质条件、服务项目、材料清单、上报时间等要求。一方面,自上而下广泛征集,由区教育局统一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征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场地资源;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广开渠道,由学校、社区、社会广泛推荐相关的人员资源和规范的线上资源。

3.组织多向申报。根据校外资源招募公告,相关机构自主报名,向区教育局递交资质材料,学校推荐人员资源和线上资源,进入校外资源引入的“预选单”,由区域进行统一遴选。

4.建立联席评审。对于进入校外资源引入“预选单”的四类资源,由天宁区教育局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听证评议和资格认定,择优选择,形成天宁区课后服务校外资源评价性参考意见,供相关机构与学校双向选择。

5.进行社会公示。对于入选的校外资源,要坚持公示制度,通过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学校、家长和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监督。经公示无异议的校外资源,纳入校外资源引入“白名单”,同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常州市教育局备案。

六、常规管理

1.规范合作流程。纳入校外资源引入“白名单”的各类资源具有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资格,学校结合家长意愿、学生需求与学校实际,规范选择服务的校外资源。本着服务费用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原则,双方签订正式服务协议,并报天宁区教育局备案。学校开放购买通道,由家长自愿购买服务。

2.加强过程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引入机构或人员要签订安全服务承诺书,强化安全意识,引入的课程要对学生做好实验、交通、运动等安全教育,带领学生外出活动要制订周密的安全预案并落实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定期了解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区教育局将组织“飞行检查”,对相关校外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逐步完善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引入机制。

3.定期评价反馈。每学年进行校外资源的双向评价。一是听取引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师生的教育受益面和满意度,进行名单的再筛选和资源的再开发,并实施退出机制,不合格的资源及时移出“白名单”,被退出的机构三年内不得再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二是了解输出单位的反馈,不断优化区域和学校的管理方式,完善天宁区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引入指南。

4.动态建设资源。每学年就引入的校外资源进行梳理和星级评价,形成相对稳定的天宁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引入清单,并进行动态调整。在不涉及或不影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就相关课程的文本资源、音频视频资源、成果资源等建立线上共享资源库,培育和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创造力,提升课后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