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大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天宁区人大 >> 调查研究 >> 内容
关于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1-11-03 浏览次数:  字号:〖
 

天宁区人大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瓶颈,探索新时期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构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龄化危机实现软着陆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1.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社会化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上世纪七十年代计生政策又降低了人口出生比例,使人口年龄形成老年人口相对增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出现老龄化快速增长趋势,并具有累进性。1985,我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已达到10%,标志着我区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5年。截止2010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70163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8.83%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达9793人(其中百岁老人14名),占全区老年总人数的13.96%,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已经无法阻挡。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家庭小型化,独居、空巢老年家庭日趋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需求日益凸显,给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养老服务日益成为社会性问题。养老问题关乎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人,属于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或正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尊重他们的心理情感,保障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保障老年人群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殷切期待。让他们有质量、有尊严地度过晚年,是家庭、社会的义务,也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

3.养老服务存在的“短板”现象。从目前来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形势不相对应的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缺乏能够将养老和医疗康复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只能得到生活照料,不能得到专业医生、护士的治疗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二是总量不足。由于社会转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老人和高龄、带病老人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目前无论养老机构还是床位数,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以我区为例,目前,我区养老机构15家,养老床位总数1264床,占老年人口的1.8%,略高于全国平均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三是专业程度不高。我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为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擦背的照料阶段,养老服务员有的是农民工,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健康康复和精神关怀。

二、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一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迫切需要发展的背景下,

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现其独特的重要性。

1.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重要举措。家庭的小型化和“空巢”化与老龄化相伴而生,家庭小型化日益明显,家庭照料资源不断减少,“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由此带来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不断弱化,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老年人的医疗和照料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逐步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向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的转型。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当务之急。人口老龄化剧增,一方面,劳动力数量的萎缩和劳动力结构的老化,被抚养的人口不断增多,导致抚养系数提高,人口红利不复存在,劳动力资源弱化;另一方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上升,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照料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可能引发代际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亟须通过社会化养老这一途径解决。

3.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给就业、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一方面,老年人口在生活、照料、护理、保健、文化等方面,是高消费人群,老年人需要照料、护理,催生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拉动了老龄产业发展;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加上社区上门服务、家政服务、送时服务等,给就业释放的空间更大。

三、加快推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举措

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提前量,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一)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当前,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养老服务的政策不断推进,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一是基本建立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区级为主、街道补充的老龄工作资金保障机制。对全区范围内各类身份的老人,建立健全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对贫困老人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自然增长机制,实施“银发无忧”关爱行动,为2000多名特困、特殊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建立健全,基本实现了养老、医疗全覆盖,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加大对各类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各类养老机构15家,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区全面推开,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有51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达省A级标准。建立维权体系。建立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老年管理管理网络,成立区、街道两级老年人协会,加强老年人维权工作。整合老龄工作资源,成立法律援助中心(站)、老年维权岗,发挥协调和督促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法律事务代理、家庭纠纷调解等维权服务,近年来,帮助老年人维护财产、赡养、婚姻等方面的权益500多件。二是养老服务内涵不断深化。区政府坚持以人性化的理念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积极探索为老服务新模式。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人群从过去单一的“三无”孤寡、低保老人等特殊对象,转向全社区老人。服务形式多样化。在全市率先推行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提升居家养老的模式与内涵,创办“日托”型社区居家服务站、老年人助餐配送服务中心、助洁、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送时服务等多形式普惠老年群体,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6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体检,建立档案管理,对糖尿病、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规范管理,较好地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服务内容多元化。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养老,为倡导老年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职能部门积极搭建平台,依托社区、老年协会和各种兴趣协会,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激发老年人开展健康丰富的娱乐活动。开办区老年大学,开设11个专业,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二)完善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途径。面对快速增长的老龄化,应尽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来支撑,保障老年人在愉快、温馨、祥和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1. 坚持科学发展,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养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应将解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一是以保障促和谐。充分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关系到每个普通居民能否实现“老有所养”已成为社会舆论的聚焦之处。要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完善政府公共财政、社会福利彩票公积金、慈善捐赠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增加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公共财政向养老服务项目倾斜,将老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的老年人养老、医疗、住房、优待等制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老龄”工作格局,保证老年人各项基本养老措施政策落实到位,保证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有序发展二以慈善强保障。慈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要发展好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正面鼓励和弘扬富裕人士参与慈善事业,引导成功人士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培育更大的慈善群体和筹集更多的慈善资源,不断拓展慈善活动领域,让度更大的空间给社会力量服务于民生工作,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补充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三以发展惠民生。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是加速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全社会总量,推动建立和完善政府补贴制,着力完善经济供养体系,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展,扩大就业面,提高对现有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把发展老龄产业作为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培植现代老龄产业体系,引导企业和个人找准时机,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开发为导向,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助推“绿色GDP”增长,实现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在推进养老体系上出“实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这是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倡规划先导。要高度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紧迫性,严格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品质之区之际,坚持规划先行,超前谋划,把养老服务设施强制性列入建设用地和城市规划之中,根据老年人发展速度,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科学布点养老服务业和养老福利机构,高起点规划好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推动老年人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举社会之力。养老是社会、家庭共同责任,发展好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要立足全区实际,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老年人公益事业发展新路子,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养老机构发展的资源配置,制定具体措施和方法,兴建带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养老机构,以点带面,加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整合、置换或改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学校、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用于养老服务,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推进养老机构持续发展。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成功人士热心老年公益事业,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经营运作方式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促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谋完善之策。养老服务是一高风险行业,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中,要把好养老机构“入口关”,完善申办养老机构资质准入规定,严格执行准入审批程序。在机构的运作中,要做好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并配套相关的政策措施,完善监管体系。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服务环境监测、服务产品等标准,加强行业监督,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推动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制定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适时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布评估结果,促进其规范化发展,确保老年人居住安全,保障养老服务质量。

3.坚持创新发展,在养老服务体系上求“突破”。老年人群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也是社会的贡献者与参与者。以平台建设求突破。老年人居住、生活在社区,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老年人已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因此,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深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将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全面融入社区,将社区建设成为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区域规划中充分中考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着眼点放在社区,建设一批立足社区、面向老年人、方便实用、形成网络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社区福利服务;整合社区现有的养老资源与现有养老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衔接起来,使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老年人物质保障,更要注重老年人精神关爱。积极搭建老年人教育平台,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进整体社会发展;创造条件,畅通老年人诉求渠道;要发挥老年人“老有所为”的愿望,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提供舞台开拓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渠道,开发利用老年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实现老年人社会价值。可建立完善老年“劳务储蓄”、“义工”制度,储蓄时间,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助老风气,为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为,以为补养创造条件和机会,切实提高老年人对老龄事业的有效需求。以信息化建设求突破。信息化的社会活动能使老年人过上积极的日常生活和互动生活。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系统。实行统一软件、统一业务流程、统一联网,建立统一数据库,并纳入政府部门数据库管理,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解决居家养老中的实际困难。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信息化管理软件、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等便捷有效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开设网络服务窗口,提供养老服务信息和咨询服务,做到服务载体信息化,努力打造“十五分钟为老服务圈”。以规范队伍建设求突破。加强队伍建设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对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做好养老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各类养老机构现有护理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建立相适应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完善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激励养老服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热情,稳定队伍;将从事养老服务业作为正常的就业岗位,吸收更多的大学生,给养老服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要发展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全面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为老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进一步完善公益助老长效机制;积极引导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空巢”老人服务,并对服务时间和内容予以记录,探索建立养老服务储备制度,不断提高为老服务水准和档次,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主办单位:天宁区人大常委会;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